《开讲啦》李德仁:科技见证最美中国
(原标题:《开讲啦》李德仁:科技见证最美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开讲啦》推出特别策划,邀请不同领域权威专家,与广大青年共同见证科技领域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解码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创新力量。首期节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来到节目中,与广大青年分享中国遥感“看清”世界背后的故事。
【2030年,我国或将实现“卫星自由”】
李德仁院士在《开讲啦》节目中透露说,他计划在自己90岁的时候,也就是2030年,建成由252颗卫星组成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快、准、灵的服务。相比于马斯克只是单纯服务通信网络的“星链”计划,李德仁院士主导的“东方慧眼”将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与地面互联网集成一体,实现“通导遥一体化”。他在节目上自豪地表示,有了“东方慧眼”我们人人都可以玩转卫星。出去旅游的时候,我们只要用手机发出请求,5分钟可以接收到卫星发来的实景图片和视频。而农民需要种地的话,“东方慧眼”不仅能提供图像,甚至还会给出哪里需要施肥,施什么肥的建议,堪称“农民丰收小帮手”。
但是,这种“卫星自由”也引起了大家的一些担忧,现场一位观众直言,“东方慧眼”是否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监控系统?对此李院士回应道,放心!任何空间信息的服务都必须遵守数据使用发布原则。即在安全、隐私原则下提供服务。关乎国家安全和涉及公民隐私的画面都会进行模糊处理,如果是更加重要的地点,系统会直接拒绝提供服务。
【他和樊锦诗的一段对话,成就了数字敦煌】
我们都知道,为了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数字敦煌”的搭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背后也有李院士的一份功劳。2004年,李院士与樊锦诗先生相遇,聆听了她关于敦煌壁画保护的艰辛历程。面对樊先生“我一辈子就守在这儿了,但敦煌莫高窟却在慢慢退化”的无奈,李院士坚定地回答“不难”,他说:“我们做测绘遥感的人,可以帮你用数字化的手段把它装到电脑里去,让敦煌在计算机世界获得永生”。
而当樊锦诗先生提出搭建“数字敦煌”有资金困难的时候,李院士就帮助筹集了数百万的资助资金,甚至还动员自己的夫人参加了这项工作。可以说,正是有了李德仁院士在背后的筹划、支持,现在我们才能得以在数字世界中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风采,通过这个小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顶级科学家的“硬核情话”】
“老太太来,老太太来”,在今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现场,李院士忙着在人群中寻找“老太太”——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合影。这温馨的一幕“刷屏”网络,也揭开了一段顶尖科学家的平凡爱情。
李德仁院士和夫人朱宜萱教授曾经是同学,因为在图书馆里帮忙占座而相识相恋,后来又同为武汉大学教授,不断相互鼓励着。当年,李德仁院士留学德国期间,多家国外科研机构曾用高薪向他伸出“橄榄枝”,但妻子的一封信打动了李院士,信中写道:“你都45岁了,还不如一头牛。你吃了国家一辈子的支持,还不回来给国家挤点奶!”这段言辞“犀利”又不失幽默的话正中李德仁内心,最终他选择回到了祖国。
李院士深情说道:“科学没有国界,但人是有祖国的,我们在国外可以当教授,做成果,但是到中国来是主人,我们可以为建设祖国做出更高的成就”。
【缓解交通拥堵的“幕后功臣”】
现代遥感到底可以有多智能?
李院士举了个例子,他和团队曾经在武汉做过一个“智慧交通大脑”,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了武汉市所有的汽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行人等交通数据,再结合人工智能生成一个自动化的交通管理系统,做完以后发现武汉市交通拥堵从原来的全国排名第23降到了53,交通事故的处理时间也从原来的7、8分钟缩短到90秒钟。李院士说,现代遥感将不断融合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功能,用以研究各行各业的动态,让遥感技术真正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期《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