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宋雪梅
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的确,人生旅途中,书籍成为我们忠实的伙伴,帮助我们寻找自我,体悟人生,获得内心平静与治愈的力量。
读屏时代,不妨放下手机,与书为伴。阅读让我们遇见人生榜样,按照榜样的样子去成长。 记得高一时看过一本名人传记,是介绍范·德·瓦耳斯的。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成长过程中,他心中就有一个偶像。这位偶像是一位哲学家,和他在同一个村庄,比他早几代出生。他认为,自己跟他一样,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壤上,生活条件也都差不多。既然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我不能呢?于是,瓦耳斯每天专门绕一段路,来到这位哲学家的铜像前为自己打气。最终,这座城市也有了他的雕像。
瓦耳斯的故事给了我启迪,我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的中游。我们那个年代,班级中能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以我当时的成绩上大学很难。我从瓦耳斯身上突然找到了勇气,从此上课听讲更认真了,渐渐地成绩也提高上来,最终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
阅读让我们穿行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上大学时我学的是中文,有个月买书下了血本,一套《史记》45元,一套《平凡的世界》15元,一套《安娜·卡列尼娜》11元,这对一个穷学生来说是一大笔开销,那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六七十元。为此,吃了一个月两毛一份的豆腐和两毛二一份的土豆片,忌了爱吃的一元六毛五的鸡肉和一元三毛五的肉丁,心里却生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的窃喜。那时看小说着迷,记得看完《穆斯林的葬礼》,我为韩新月和楚雁潮阴阳相隔而流泪,很长时间脑海中还萦绕着新月下葬时,楚雁潮躺在墓穴中“试坑”的情景:他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一生最爱永久居留的地方,如果能多留一秒,就能替她多暖一分……借助阅读我仿佛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脑海里穿梭着各种闪光的形象,孙少平、白嘉轩、陆文婷、王琦瑶……我凝视他们的眉宇和眼神,倾听他们的笑语和叹息,探访他们的情感世界。原来,我们生命的每个细节,都在书中得到了诠释。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有勇气走过人生的“三岔口”。我女儿8岁那年得了场较重的病,住院3个多月,当时我想不通为何命运如此弄人?陪护的日子,翻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21岁,从跨栏冠军变成了只能靠轮椅生活的人。28岁不得不造瘘排尿,终生插着尿管,带着尿壶。后来双肾彻底坏死,由此开始了近13年的两天一次的透析。无论多少伤痛、打击,他始终心不废,志不废,用生命写下三百多万字的作品。他温暖的文字,照亮了我幽暗的心灵,让我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拥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我的心态变了,我看世界不一样了,我思想的骨胳就是从他的文字中补钙的。
阅读带来最令人愉快的朋友圈,让我们找到最忠实、最智慧的知己。杨绛把读书比作 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可以足不出户,随时拜师求教。我经常到杨绛家“串门儿”。她92岁写了《我们仨》, 96岁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103岁时写下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96岁时,先生依然觉得日日不同,都有新鲜感受,依然强调思想的修炼。年华的老去,往往给人带来伤感、焦虑,甚至恐惧。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变老就是在走下坡路,我们任由自己变得粗糙。可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每当想放任自流时,耳边常响起她的叮咛:“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就像葡萄变成了佳酿,玫瑰花瓣压在日记本里留下了经久不散的芳香。读书无疑是一剂温润的慰藉,让我思考该如何走好人生的下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