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郑永年领衔 港中大(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表示,公共政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需要融会中国与西方的智慧。(作者提供)
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的特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方面严峻的挑战,这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为应对上述挑战,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三方携手,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周年之际,全力支持促成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第七所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的诞生,旨在与时俱进地加强公共政策领域的学术与实践研究,培养「融合中国与西方」的一流国际化公共政策人才。
公共政策学院已开设两个硕士生项目——公共政策与城市学,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公共治理需求,学院将继续拓展公共政策硕士项目(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科技与创新政策、卫生医疗与应急管理、环境与气候政策等方向),城市学硕士项目(城市群发展与治理等方向),以及开设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项目。
公共政策学院的成立体现了三方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布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参与者,需要促进中西方治理智慧的融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公共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在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具有立足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融合湾区、纵贯中西的资源优势,以创新的的视角观察政策问题,力求在引领公共管理发展方向的同时,为中国和世界的公共治理领域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在此背景下,公共政策学院成立仪式暨「全球秩序与国家治理」主题论坛于2024年9月13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功举办。
「公共政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需要融会中国与西方的智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立足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依托香港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在中西融合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基因」。为此,他提出对公共政策学院未来的期许,「希望公共政策学院的设立,能够成为连接国家与社会、香港与内地、产业与政策、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我们需要在交流中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与思想,我相信在工业发展、经济发展等很多方面的真知灼见在中美之间是可以分享的。」芝加哥大学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J. Heckman在致辞中指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拥有结合香港与深圳的独特优势,在培养人才层面,可以让更多的年轻学者、专家聚集于此,进行更好的学术研究和知识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的环境——鼓励学生探索中国与世界政策研究的新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府发展、产业政策等公共问题。
James J. Heckman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深圳新兴科技的崛起为公共政策学院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他期待新成立的公共政策学院可以关注中国公共政策领域的新问题,帮助中国乃至世界社会更好的发展。
James J. Heckman致词。(作者提供)
揭牌仪式。(作者提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香港特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前副市长唐杰等嘉宾出席学院揭牌仪式。
徐扬生校长(右)为郑永年院长(左)颁发聘任书。(作者提供)
作为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郑永年在致辞中表示,学院承载着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与远大愿景。他强调,公共政策学院有三大历史使命:一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之上的知识体系,结合国际前沿的公共政策工具,为粤港澳大湾区、全中国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中国公共政策和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为国际社会培养全球治理人才,为各国公共政策研究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营造一个开放的教育交流大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唯一实践一国两制的地区,如何找到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机制是重要的课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情况与区位优势,并关注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说,其实它跟徐扬生校长刚刚提到的『四个链接』是完全一致的」。她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当然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重要战略之一,香港也希望可以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
「全球秩序和国家的治理主要是涉及到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大的问题。当然,全球秩序更多地聚焦于和平的问题,国家治理更多是研究发展的问题,但是发展与和平是不可分开的。」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度参与者,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公共政策学院在研究发展问题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改革和开放的问题。他通过自己在入世谈判时期的实际案例,揭示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取得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只有在开放的强大推动下中国才能出台改革的实际措施。所以入世这样一个开放的措施,不仅仅是解放了外贸的生产力,更是解放了中国最重要和基础性的产业制造业。龙永图表达了对公共政策学院的期许,希望学院能借鉴其他优秀院校的先进经验,基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案例,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刘遵义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全球经济新秩序构建」这一重要议题。「我们看到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失去了其作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者和仲裁者的效力,所有的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是贸易准入规则、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出口限制。」刘遵义对公共政策学院未来发展及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学院在国际贸易、跨境投资、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政策研究上进行更多深耕,以对世界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更多切实助力。「从长远来看,杰出的原创研究将对教学提供更好的基础,并帮助公共政策学院建立声誉。」
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大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分享了他的几点思考。他指出,地方债务增加有三个主要背景: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衰退和金融风险增加的「三险叠加」;二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性气候;第三是中国城市的土地出让永久性的萎缩已成定局。他强调,中国政府债务率和城投债务率高度分化,我国政府债利息占比过高,低效、形象工程一度泛滥。通过比较中西方城市资产构成和管理模式差异,对地方财政风险进行分析,仇部长提出了化解地方债务的几点建议,强调有债务的发展好过没有债务的不发展,并提出建议向中央争取的支持政策。
在「公共政策与人才培养」主题圆桌论坛,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学系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祝愿公共政策学院能发展成为中国、世界公共政策领域最好的学院,期望学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量化和定性并重、经济和政治并重、教育和研究并重、政策和战略并重及中文和英文并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前副市长唐杰就学生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公共政策学院能加强学生逻辑培养、强调实证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公共政策领域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特别强调了公共政策理论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学院的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薛澜指出理性分析与实践的结合对公共政策教育至关重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郑永年充分认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结合的意义,并指出公共政策学院需要根据新的时代和要求调整教育方向,并结合中国的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圆桌讨论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顾问、第七书院院长金江(Laurie James Pearcey)主持。
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将与国内外的兄弟院校携手合作,为国际公共政策研究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愿尽微薄之「力」,搭建培育之「台」,架起政策之「桥」。(冯箫凝、杨迪雅、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