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對接歷史 大禹治水非空穴來風

人如何看待历史,比历史本身还重要,历史就是让无数生命在时间轴中获得连结、理解与共情的过程,有历史才有「我们」。由于当前历史课纲抛开过往的通史概念,采取专题导向的教学,当有家长表示其小孩完全不知大禹治水,甚至连大禹是谁都没听过,让他觉得非常惊讶。报导一出,立刻引发社会热议。

有位律师在脸书表示:「像这种远古神话,大家听听就好,不知道也没什么。」他还表示:「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事情,但历史上真的有大禹这个人吗?」又说:「尧『禅让』给『舜』,舜再『禅让』给禹,这种事情有谁相信?」我很惊讶这名律师的历史知识尚停留在五四时期,只记得顾颉刚主编《古史辨》这类「疑古派」的想法。

我不免疑惑:为什么历史的议题需要听律师的意见?随着石峁遗址、陶寺遗址、王城岗城址与二里头遗址不断出土各种文物,经由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的交叉比对,尧舜到商朝的事迹已不再是远古神话。这卅年来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使得有关「尧舜禹汤」这些人与事的合理评估已出现。

目前的夏朝研究已推进到:从商朝的甲骨文来看,其称夏朝为「西邑」,「夏」则可能是周朝给出的名称,夏朝如同尧的「唐」与舜的「虞」,属于部落联盟,强大时被推为共主,衰弱时则只是个方国。考古目前的看法:「夏」大约早期定都石峁遗址,中期定都王城岗城址,晚期定都二里头遗址。

在尧和商的中间,已从考古学上证实夏朝实质存在。但我们无法直接得出其就是「夏朝」,这只是目前尚未看见文字的结果,但商朝称的「西邑」一直对商朝带来很大威胁。根据陶寺遗址城墙曾受洪水冲毁,王城岗城址壕内有注意排水系统的设置,还有二里头遗址曾受洪水大量冲刷再筑城可知,「大禹治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夏朝」当时真实面临的处境。

这就是《竹书纪年》会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无论如何,经由交叉比对,夏朝都已非「远古神话」。根据陶寺遗址的考古所获,的确已对「禅让」产生质疑,但这反而是印证《竹书纪年》早就记录着有关「禅让」的不同真相,这不是谁相信或不相信的二分法,而是历史领域正在持续深化对真相的揭露。

当甚至有学者说认识「大禹治水」这种事真是在「认识垃圾」,不禁深感人当然能无知,但实在不需随便发表民粹言论来表现自己的无知。夏朝绝非神话,考古研究已跟历史文献逐渐对接。当前台湾社会反智言论盛行,在政府的带头操作里,集体意识正在「灭史」,不只想消灭中国史,更流行着历史虚无主义,觉得认识历史毫无意义,殊不知充实历史素养能帮我们鉴古知今,当我们对什么历史都毫无兴趣更不相信,嘲笑历史最终会被历史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