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支iPhone躺赚4%年息!苹果出招抢银行大饼
推出超过8年的Apple Pay日渐普遍,根据德意志银行报告,其交易量在 2022年假日旺季年成长逾6成。(来源:Dreamstime)
你能想像,银行会为存款帐户,支付超过4%以上的利息?现在,美国居民只要拿出iPhone手机,几个步骤就能申请年息高达4.15%的储蓄帐户。若存满25万美元的上限,相当于一年就能躺着领取逾新台币30万元利息。
过去一个多月来,苹果来势汹汹,抢遍银行生意。先是推出苹果先买后付(Apple Pay Later),接棒的高利息活存,年利率比全美储蓄帐户平均高出10倍以上,让刚经历破产风暴的金融业,无不呈现备战状态。
「存款利率的高低,代表银行对于资金的需求,」中华金融科技产业促进会理事长杨瑞芬分析,苹果祭出超高额利息,正说明它需款孔急,用来发展信用卡及先买后付的业务。
75%客户惯用电子钱包
挟软硬整合扩大消金业务
为何苹果敢在此时,推出面向消费大众的储蓄帐户?就连投资银行资优生高盛(Goldman Sachs)才在2月底,承认自己的消费金融业务失败;大外行的苹果凭什么胆敢向传统金融业宣战?
「Apple Pay(使用率)已达到了消费者习惯和商家采用的转捩点,」联博资产管理分析师拉瓦特(Harshita Rawat)对《华尔街日报》指出。2022年, iPhone用户已有75%使用苹果钱包。
苹果真正的野心,不只是让iPhone取代实体钱包,更是要以一支手机,渐渐取代银行的功能。其实,苹果的金融大计早在2014年就开始,当时执行长库克(Tim Cook)一边展示Apple Pay,一边宣告,「苹果将永远改变所有人买东西的方式。」
一开始消费者适应的速度很慢。2016年,iPhone用户只有10%使用钱包服务。但苹果凭借着其杰出的设计引导介面,例如若没有注册苹果钱包,就会一直出现红色警示,让用户开始习惯使用。
到了2019年,苹果找上高盛强强联手,一起进军消费金融,推出苹果信用卡。高盛处理复杂的银行法规,自己则是专注在软硬体整合及用户体验上,让Apple Pay更易于使用。
例如,苹果去年就宣布,商家只要有NFC晶片的iPhone,无须刷卡机等第三方硬体设备,就能接受信用卡付款。终于,这场支付持久战,也在电子钱包的高使用率下开花结果。
加上今年美国爆发的银行倒闭危机,反而成了苹果扩展金融业务的最佳时机。
「因为它是苹果,」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助理教授马一鸣向《华尔街日报》点出,因为矽谷银行倒闭后,消费者开始对中小银行产生担忧,优惠利率再加上品牌知名度,让苹果的新产品极具优势。
省去传统银行繁复手续
「无缝接轨」体验助它圈粉
但,即使少了银行危机推波助澜,不论是传统银行,甚至是同样拥有手机平台的Google,都难以对苹果产生立即威胁。
「苹果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软硬兼施,」杨瑞芬解释,掌握身分验证机制,将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成败关键,也是苹果打造金融护城河的基石。
现在金融业常见身分认证方式为双重认证,也就是透过「你所知(what you know)」的传统密码,加上「你所有(what you have)」的设备,例如金融凭证、或是从手机取得一次性密码,来确认使用者身分。
虽然大部分的竞争者都具备软体条件,例如支付服务,都能做到「你所知」的认证。但只有苹果,能以iPhone的扫脸功能,同时兼具硬体「你所有」的条件,让身分验证更容易,不仅安全,也能取代传统银行繁文缛节的流程。
就算Google拥有Android手机平台,也因各厂牌手机硬体各异,无法和苹果一样,以同样标准规格享有硬体上的优势。
再者,苹果光在美国,就有超过1亿2千万用户,意味着获取用户的成本,比其他金融机构或科技公司都低的多。加上买得起最昂贵手机的人群,可能最需要信贷服务。只要打开Apple钱包就可以申请信用卡,既不用去分行,也不须额外上传资料。
事实上,「无缝接轨」的用户体验,也助攻苹果后续推出的金融服务:信用卡消费的现金回馈,会直接存入储户中赚取利息;打开手机钱包就能申请小额贷款,都让苹果累积更多用户的消费数据,更全面的评估用户的信用风险。
正如Apple Pay副总裁贝莉(Jennifer Bailey)曾言,「苹果为取代实体钱包,须进行一段美好而漫长的旅程,」背后是凭借着硬体优势,多年来建立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在对的时机把握机会。这也显示了,要单纯以金融支付圈粉,恐怕短期内也只有苹果办得到。
商业周刊18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