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非想非非想」的原初與未來
第一次面对面见到当年的「荷珠」,惊喜之余,也缅怀起那个台湾艺文界开始百花争鸣的青春岁月。从荷珠到优剧场、再到「优人神鼓」,刘若瑀走了四十多年,但初心仍在。
若瑀的身影出现在陈怀恩拍摄的纪录片「非想非非想」里,面对烧成废墟的排练场,她说:「我想做回三十年前做的事。」她不像我印象中的艺术大老,对世俗人情不屑一顾,只在乎观众膜拜。午后晤谈,感觉她一如当年回国创「优剧场」时,还燃烧着热情,只是言谈间担负了传承的责任。她不只是创作者,也是创业者。
基于优人神鼓的理念与盛名,我曾在儿子小时候,送调皮的他去优人夏令营,想着打鼓可以发泄他过剩的精力。我也一直以为靠着夏令营、短期课程及企业赞助,优人可以有健全的财务,为台湾艺术团体之表率!
但若瑀告诉我,卅六年来优人仍活着,演出收入占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十五来自政府,企业赞助不到百分之五。近年除了因火灾修复山上基地而寻求企业捐款外,平常并没有长期而持续的企业资助。
虽然演出能维持优人的营运,但舞者与剧团频繁流转于商演间,就会减少创作和培训的时间,尤其优人的工作环境在大自然中,必须长期锻铸与培养,稳定身心。商演虽可以赚取收入,但过于忙碌是另一层隐忧。
若瑀认同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补助,因为各式艺术团体增加,政府政策目标可能改变。其次政府补助乃标案形式,以训练和创作为主的优人,也无法转化成标案团队方式运转。
若瑀身为创业家,认知到财务健全之于剧团存续的重要性。我们俩绞尽脑汁想着解方,或许艺术资产证券化是可以尝试的路径。优人多年来已建立的品牌声誉,表演作品衍生的票房和影响力,非常适合做艺术资产之鉴价,让社会大众与企业了解优人神鼓的经济价值,进而愿意长期成为剧团的活水源头,并从中获取相对应的回馈,成就艺术与企业的双赢。
台湾企业赞助表演艺术多为一次性的特定活动,即便对有潜力可永续发展的团队,仍是昙花一现!没有长期且建制化的挹注,无法让他们稳定地创作,让我们在时间之外领受艺术的亘古性。
如同每个科学家背后都需要一个「妻子」,每位创作者也需要一个行政团队来照料行销推广、财务管理等事宜,才能无后顾之忧。我们才能看到像黄志群老师般的艺术者,走出冥思领地,结合如金刚磐石的鼓音,撞击我们心魂,化为感官的浸润。
记录着刘若瑀坚持的「非想非非想」即将在院线映演,如果可以,我们一起走进戏院,给她一三○分钟的温暖,让她坚持下去,重生「水镜记」、「七彩溪水落地扫」,以及…我们的想念。(作者为元智大学资讯管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