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炒用唱的!《城事.南边》婆妈同台飙戏潮味十足

▲2016年超客家舞台剧城事.南边」夹杂国、台、客三种语言,将时间拉回50年前,讲述客家人台北讨生活的故事。(图/记者周宸亘摄,下同) 记者徐恩乐/台北报导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会筹办的「城事.南边」舞台剧,集结15位素人共同演出,老中青三代以说唱的方式,贯穿50年前定居在台北城南一代客家人打拼的故事。当中融入多首客家经典童谣演员们拿起锅具组成乱打秀、独白演唱,娓娓道来耆老们早年的生活景况。此外,也邀请金曲奖最佳客语专辑的歌手-黄子轩山平快乐团,担任音乐设计指导,黄子轩搞笑自嘲:「我是担任孔锵的角色。」他巧妙把舞台剧和客家乐曲融为一体,激发素人演员的节奏天分。城南社区剧场培育计划之来尞戏剧工作坊,今年度创作编导的「城事.南边」舞台剧,第二波将于10月8日、9日在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表演厅登场!而城南即是现今台北市古亭中正大安一代的区域,是早期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此次参与演出的素人演员大部分来自客家文化基金会的志工妈妈和大学生,族群涵盖客家人、闽南人外省人,借由「城南社区剧场培育计划」的戏剧课程彼此分享朴实的生命阅历,拼凑成完整的剧本。▲女主角阿婆(左)在剧中传递许多正向的人生观,勉励在异地打拼的游子,「调整心态过生活,不然走到哪里都是身处异乡。」▲「城事.南边」加入有趣的打击乐元素,演出节奏感十足的「客家小炒」,唱出一整套食谱。故事由一位阿婆诉说过往讨生活的回忆开始,演员们拿起锅碗瓢盆、酸菜桶敲敲打打,演出「客家小炒」一曲,在热闹的气氛影响下,台下观众也跟着一起打节拍。黄子轩则笑说,仔细听你会发现这首歌真的在教客家小炒的料理步骤!运用在地居民的记忆串起全新的剧本,「城事.南边」剧中,选用几首童谣包括油菜花伯公伯婆,以及黄子轩的创作歌曲等透过5种不同的音乐曲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浅白的歌词内容带领民众进一步认识客家的常民文化。▲虽然素人演员非科班出身,但是充满人味的语言腔调肢体,把50年代市井小民特质表现的活灵活现。(图/财团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会提供)▲社区的阿婆、大姊,平常习惯唱卡拉ok,突然间要练习看乐谱打节拍,对他们来说非常新鲜、也很好玩。花了4个多月排练,谈到演员私底下发生的趣事饰演剧中女主角的孙女-谢旻芳表示,自己虽是桃园客家人,但平常习惯讲国语,因此排演时常常发生台语融合客语的窘境,怪里怪气的腔调总是把大家逗得笑呵呵,她还透露,在排练「客家小炒」乱打秀时,因为很多素人阿姨、阿婆看不懂乐谱,不小心拿反还不自觉的爆笑过程。这次参与「城事.南边」展演的素人,将近三分之一是客家人,因着舞台剧从一路彩排到开演,才慢慢把遗忘的母语一点一滴地找回来。母语式微的问题不仅局限在客语,饰演外省太太的演员-曼玲也有感分享,「当你的语言消失的时候,代表你的文化也跟着消失了」,表示自己的山东话讲得不好,但接触这出戏之后,开始重视家乡的文化。▲剧中的年轻女主角独唱的客家民谣-油菜花,象征客家女性坚毅的特性。▲素人演员自然的肢体表验,加上音乐歌舞的元素,让整出戏与观众有互动的效果。根据客家文化基金会指出,台北地区高达50万的客家人,但受到都市化影响,年轻一代逐渐不认识自己的母语和文化,「城南社区剧场培育计划」即在近两年积极推动社区文化艺术,希望培育客家戏剧人才,与台北客家的日常生活做连结,唤起大众对客语学习的意识。「城事.南边」首次以在地故事结合社区素人,共同推广客家文化,第二阶段展演日期分别在10月8日、9日,下午14:30在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演出,即日起开放免费索票,数量有限,采送完为止。

免费索票地点: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中心1楼服务台(台北市中正区汀州路3段2号)或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服务台(新北市三峡区隆恩街239号)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题公园FB►► http://ppt.cc/Pg1OJ城南社区剧场FB►► http://ppt.cc/4slyw洽询专线►► 02-2369-1198分机511 林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