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6年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腾讯长期支持探索科技“无人区”
"即使是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尺度,借由那一束激光带来的光亮,我们率先窥探到自然的一个小秘密,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那就很美好了!"
第六届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清华大学教授周树云站在讲台上,动情地讲述她心目中的物理之美。
第六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日前在上海举行,包括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等在内的多位资深科学家及获奖人亲友、往届获奖人、媒体等多方见证下,49位优秀青年科学家迎来了自己的荣耀时刻,4位获奖人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故事。
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获奖人年仅31岁,7位38岁以下获奖人;7位女性获奖人,数学物理学领域首现3位获奖人,占据半壁江山;10家机构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获奖人……新一届获奖人呈现出的新风貌,体现着这个年轻的奖项,资助6届、近300位青年科学家,不断生长的朝气与活力。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2018年共同发起,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6年来,6000多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参与了奖项申报,297位顶尖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颁奖典礼上表示,"从创办至今,‘科学探索奖’坚持为基础科研投射一束光,让科学家们成为真正的明星。"
万亿分之一秒的"舞蹈"与聆听地球内部的"声音"
"1秒的1/60,是人眼的时间分辨率;0.1纳秒,是5G赫兹传输一个字节所需的时间;但今天,我要讲的是更短的时间尺度,十的负十三次方秒,万亿分之一秒。"周树云在颁奖典礼上,作为基础研究领域获奖人代表发言,"我们的研究,就是探究这样的领域。"
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科学家探索用光来调控固体材料的物理性质,改造它的"基因"。周树云未来的研究,正是要探索二维材料及拓扑材料的非平衡态超快动力学和光致新奇物理效应,尤其是致力于实现周期光场驱动的瞬时能带调控和瞬态相变。
"想象一下,用一个万亿分之一秒分辨率的设备摄像机,拍摄电子在材料中跳舞的‘电影’,那是多么神奇。如果我们能用飞秒脉冲激光去调控材料的物理性质,我们就有希望实现更高速度的器件。"
周树云的研究,代表着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向极微观领域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而另一位获奖人代表张茹的研究,则展现了探索之梦的"宏大"和"深入"。
"我所从事的是"深地岩体力学"研究,可以说此生与岩石(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茹是四川大学教授,她的研究致力于去往地球深处,"深地工程科学的前沿探索,基本都是在地壳的岩石中所进行的,而且越往深处走就越难。"
她的工作,在世界埋深最深2400m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利用其低本底、低噪音、低扰动的"三低"特殊条件和及其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环境,开展深地科学与地质时变原位探测实验-GeoDEX科学探索计划。"通俗地说,她的工作,就像在"聆听地球内部‘声音’",探索深地科学奥秘,也为我们未来在深地"寻宝",比如能源开采等,突破基础的科学问题。
"今天我们这些优秀的年轻获奖人生逢其时、风华正茂,能够站在这个会场的聚光灯下,正是祖国和伟大的时代殷切期待你们不负重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在颁奖典礼上勉励获奖人,"我相信,你们各位从知道自己得到探索奖的那个时刻,就已经暗下决心去实现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却又不敢做的那些事情了。"
"世界有魔法"与"我想成为科学家"
"科学家可以发明出很多东西。"
"科学家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可以报国。"
"我觉得世界有魔法","我想成为生物学家。"
在颁奖典礼现场,最开心的是获奖人的孩子们,他们也勇敢地表达了自己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理解。
想在有魔法的世界里成为生物学家的,是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连庆的大女儿。长期以来,类生命机器人是刘连庆梦想攻关的科研方向,早年间也有人对此提出过担心:"天方夜谭"。在科学探索奖的答辩现场,为了解释自己对这个"天方夜谭"找到了哪些解决思路和支撑工作,刘连庆多准备了40页PPT,就是为了准备回答评委们的问题: "有血有肉的机器人"是不是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
类生命机器人的大胆设想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并逐渐勾画出具体轮廓的。刘连庆的研究,初步构架了基于机电-生命在分子细胞尺度相融合的机器人系统,并初步实现了基于生命活性物质的感知、驱动和智能。
类生命系统优越性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目前的红外线感知器件,基本是基于半导体的原理,传感器需要非常低的噪声,在冷却后的状态下才能检测。但响尾蛇能够做到在常温常压下对红外线的敏捷感知。如果把响尾蛇的这个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身上,效果将是颠覆的。
"把大自然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直接用在机器人上。"刘连庆致力于这样"不可思议"的研究多年,女儿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她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把自己最喜欢的小玩具种在了花盆里,希望明天能再长出来新的,她问爸爸:这是不是就是你做的事?
科学大梦想,很可能起步于孩童的"天马行空"。本届最年轻的获奖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前沿交叉领域的冯建东讲述说,"20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学化学课上看到了分子模型。了解到万物由分子构成的概念,这给当时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好奇着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这些单个的分子,为什么我不可以左手抓一个分子、右手抓一个分子去做实验?"在经历了化学本科、物理学博士、生物工程的博士后,冯建东回到了他儿时的初心,在单层纳米孔和单分子化学显微领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他希望挑战单分子蛋白质测序,这是公认的世界科学难题,但也是认清世界本质的必要科学基石。
最富创新活力的青年科学家们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迎难而上,勇闯科学技术"无人区",充分体现出"科学探索奖"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而他们在颁奖典礼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组织的各种科普活动中描述这些探索之梦、科学之美,讲述他们追求极致、不畏失败的科研之路,也吸引了更广泛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
"‘少年强则国强’, 你们是社会中的年轻人,却也是少年的小前辈,所以也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启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梦想,帮助他们热爱自然,塑造科学视野,鼓励他们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不怕权威。培养更多科学技术高峰的‘攀登者’,为科学事业的未来铺路。"王志珍在颁奖典礼上,也对获奖人的社会责任提出了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在颁奖典礼之后,10月20日,本届获奖人沈超、蔡峥、冯世进三位青年科学家将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教授一道,走进同济大学,与近300位师生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故事,以及他们对科研这项职业的洞察,希望为同学们思考科学人生带来启迪和帮助。本次交流是"科学的远方"生涯教育系列活动之一,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联合主办。
为科研原创培育沃土、吹进新风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资助期为5年,这就意味着,2023年,奖项已完成对2019年首期50位获奖人的资助。
"科学探索奖"进入第六年,在"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企业出资、基金会运营"的模式下,始终坚持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理念:鼓励原创。为此,"科学探索奖"不断总结经验,自我提升,从治理结构持续更新、管理委员会亮相;到评委换届有序进行,进一步推动评审队伍年轻化;再到评审机制不断优化,力求拓展科学视野与实现科学品味多样化。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同时,营造和建设良性、健康的评审文化,评审务求客观公正、风朗气清。
在颁奖典礼现场,王志珍言辞恳切,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乒乓球功勋教练张燮林曾教导日后成为"乒乓女王"的邓亚萍,把"诚实"的品质刻入做人做事的里子,即便裁判没看见、对手没意识到,即便这样会导致自己输球,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对手的擦边球得分了。
打球需要"正气",做科研亦是如此。王志珍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把品德放在第一位,既要有科学发现,也要受人尊重,弄虚作假、打招呼影响评审都要不得,同时,为人师表,在培养学生时,也要把科研品德放在第一位。
"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空气,适当的水分和营养。‘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一定要作为表率,带头为中国科研文化的建设吹进阵阵新风,形成股股清流。"王志珍说。
多年来的发展建设,使得"科学探索奖"对科研原创的助力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支持,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还在探索为获奖人提供创新模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科学家思想碰撞,增进合作。
本届生命科学领域获奖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闫建斌,在解析"抗癌明星药物"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关键步骤方面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未来他希望在紫杉醇的高效生物制造方向进行探索。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紫杉醇的规模化生物制造可能还需要个8年、10年,但是我现在觉得不会那么久。其中特别有一点,‘科学探索奖‘的获得正在帮助我更好的推进紫杉醇的相关工作。"闫建斌说,"这个奖本身就是不同的学科领域交流合作的优秀平台,已经有几位获奖者和我在探讨新的研究方向,这些各领域选出来杰出的科学家在一起,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更加自然和深入,这大大增强了创新能力。"
"科学永无止境,探索未有穷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作为以‘长期主义’助力基础科研的社会力量,腾讯深受鼓舞。"奚丹说,"面向未来,‘科学探索奖’将始终与科学家同行‘追光’。"
作者:徐晶卉
文:徐晶卉 图: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