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BOX 23年变形记 台湾音乐串流王改当企业帮手拚上市
科科科技(KKCompanyTechnologies)董事长王献堂(右)。(摄影・骆裕隆)
上线近20年,KKBOX一直是台湾人所熟知的音乐串流平台。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来自音乐串流服务的订阅和广告营收,占比仅6成,如今更大的成长动能来自企业市场。
日前,该公司正式将集团内以内容为核心的事业拆分,成立「科科世界(KKCulture)」,而包括KKBOX在内,以科技为核心,发展相对成熟的事业,则是归入「科科科技(KKCompany Technologies)」,后者正是他们接下来规画在台湾上市的主体。实际上,这次拆分也是想让外界看到,大家熟悉的蓝色小方块背后,其实有更大的企业科技服务能量。
事实上,这也是过去这段时间以来,支撑他们在这场苹果、YouTube等各大巨头竞逐的战场中存活,且还能持续创造未来3到5年成长空间的关键。
但别说外界对他们在商用市场的布局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是直到3年前才真正确认,并大力拥抱这个方向。而一切的起源,其实是一连串的累积和意料外的插曲。
在串流还不为人所知的2005年,KKBOX正式上线。时间上的领先,加以网路日渐普及的大趋势,注册用户数第一年就突破了百万。
进军日本卡关
意外开启商用服务新路
「我觉得任何公司在台湾市场做到一定的量体之后,它的下一步自然而然就想要扩大海外的业务。」科科科技董事长王献堂表示,他们也是如此。
以华文为根基,中国理应是往外走的最重要一站,但现实是,中国政府对内容严格控管,这是为什么最终他们锁定日本,并在这个脉络下,于2010年引入日本第2大电信业者KDDI的资金。
只是,这个将成功模式复制到海外的美梦没有成真。
「我们那时候进入日本市场的第一步其实是Fail(失败)掉的。」王献堂解释,关键因素在于日本唱片公司不愿开放数位版权到串流平台上架。他直言,「日本音乐产业的数位化速度,远远慢于我们所想像。」
日本市场卡关了,但2013年的另一项商业提案,则是为他们种下日后往企业市场发展的关键种子—为KDDI打造影音串流平台。
虽然KKBOX的专长是声音,不是影像,但如同曾于KKBOX任职长达21年、现任文策院院长李明哲所说,冒险是这家公司的DNA。因为有这特质,他们才能站上串流音乐起飞的浪头,又接着在行动网路时代,成为第一波抢到市场红利的业者。
挑战新题目,可以说是他们的日常。而且,自2000年创立初始,为求生存,他们就有大量为企业提供软体客制化服务的专案经验,而这一路从KKMAN浏览器做到KKBOX,更为他们打下深厚技术基础。
不过对他们而言,当时接下这个案子,更像是有余裕下的尝试,而没有视为发展重心。就连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募资时,都没有将这项业务列入公司发展亮点。
科科科技财务长郑于佳正是当年GIC的代表,他记忆中,彼此讨论重点都聚焦在音乐串流服务上。「我印象(商用服务)几乎是没有被提出来的。」他说。
况且,即便日本起步不顺利,他们当时也不认为这样的困境会持续太久;而且同一时间,他们在台湾也开始以既有用户为基础,尝试搭建以KKBOX为核心的生态系,陆续推出线上售票系统KKTIX、拍卖平台KKTOWN、影音串流平台KKTV,另外也投资网路行销公司、实体音乐场馆、发展艺人经纪等。
「音乐跟所有娱乐都是竞合关系。」李明哲这句话说的是,串流音乐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已趋于稳定,但线上游戏、串流影音等服务却不断进来分食消费者的时间。
可以说,多方尝试的背后,不只有创新基因的驱动,也有来自竞争的压力。然而,百花齐放的目的是想扩大市场,却也为组织带来混乱。
卖模组产品冲更多企业户
还跨教育、医疗等其他应用
最简单的例子,王献堂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部门使用的是不同的专案管理工具和沟通系统。他不讳言,团队的企图心很大,但缺乏一个好的内部沟通平台,让力量分散了。
「一个组织里面在发展的时候,讯息不align(同步)其实是最危险的事情。」他比喻,这就像团体出游,每个人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没有办法一致对外,你前进的速度其实就会非常缓慢。」
相比Spotify等外在强敌形成的威胁,更大的挑战其实来自他们自己。
而这个情况一直要到疫情开始、地缘政治更趋紧张,加以他们更认真看待上市这个题目,才重新自我审视,思考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事。
也是这时,默默耕耘已久的企业科技服务跳了出来。
在这个发展方向上,他们明确的优势是技术、经验。然而,要以KDDI这类客制化专案做为成长主力,业务可扩张性是一大问题。
试想,日本有多少企业具备KDDI这样的条件,有能力打造自有影音平台?又,如果每家企业都提出不同要求,则每多一个专案,投入的人力成本也要相对应增加。
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得从客制化专案中,萃取出核心元件,打造成模组化产品。例如,今天一家企业如果需要会议摘要功能,他们可以只卖这个模组给企业,而不需要客户购买一整套系统。
这带来的具体效益,就是当企业客户变多了,他们的团队规模反而比成立之初更小。也因此,他们得以将打击面从内容产业,跨到教育、医疗等更多跨产业垂直应用。
但这样仍然不够。
2022年郑于佳以外来者的角色加入,很快察觉到问题。
云端、串流服务竞争者多
一关键给它夹缝成长空间
他举例,当时团队明显聚焦在技术面,却忽略了产品的行销推广。「好东西,要人家知道才有用。」他说。
这是为什么他们会在2022年找来有丰富企业市场经验的日籍总经理松桥博人,协助他们将产品带入更广大的日本市场,并下定决心集中火力进攻。
但一个疑问是,市场上和他们具备相似条件的公司不会只有一家。以云端服务来说,市场上早就有伊云谷、iKala等业者抢先卡位;在串流领域,也难保Spotify、Netflix等各大玩家将来不会跳进来。
在云端方面,国际研究机构IDC资深市场分析师叶振男指出,公有云是过去5年整个台湾IT市场成长率最高的市场,未来5年也预估持续会有两位数增长,有足够空间容纳新玩家。
王献堂则指出,这项业务让他们可以用更大的需求规模与公有云业者议价,将整体成本压得更低。
至于其他串流业者的竞争,郑于佳不讳言:「这是完完全全有可能的。」但他强调,关键在优先性。
他的意思是,市场上有能力竞争的业者多是采全球布局的大企业,如果投入的效益无法扩及所有市场,创造够大的效益,就不会轻易投入。
勇于创新的DNA,曾为科科科技带来了混乱,但也是这样的基因,他们才得以从全球顶尖科技巨头参战的泥淖里生存下来,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