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降16℃!今冬最强寒潮来袭 煤飞色舞行情再现

(原标题:狂降16℃!今冬最强寒潮来袭)

年末寒潮来袭!中东部大部将出现入冬以来最冷天气,25个省会级城市气温将创今冬新低!

28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橙色预警,预计28日至31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10℃左右,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西部和北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华南中北部等地降温12~16℃,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6℃以上,上述地区将有4~6级、阵风7~9级偏北风;降温过后,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华南北部一带,最低气温-10℃线在黄河下游到秦岭一带。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分析了此次寒潮天气四大特征:

影响范围广——从27日起,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一路扫荡,大风和强降温的范围将自北向南覆盖整个中东部地区。

风大天更冷——预计28日至31日,中东部地区将有4至6级、阵风7至9级偏北风。

雨雪同来袭——预计28日至29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部分地区将有雨雪天气,其中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北部、山东东部、安徽中南部、江苏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

降温幅度大—— 预计28日至31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10℃左右,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西部和北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华南中北部等地降温12~16℃,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6℃以上。预计跨年期间,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两广北部,最低气温-10℃线在黄河下游到秦岭一带。上海合肥、无锡、武汉、西安等地最低气温都将跌破-5℃;广州的最低气温也将跌至4℃左右。广东的小伙伴,要准备过冬了!

2008年雨雪冰冻天气再现?

提到寒潮,2008年的那场大范围雨雪天气让人记忆犹新,这次历史会再次重演吗?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介绍,此次寒潮过程强度强,向南移动速度快,暖湿气流很快被压至南海一带,我国陆地上基本被冷空气控制。

“西北地区东南部、江汉、黄淮、江淮等地则会成为此轮寒潮过程‘降雪中心’,普遍会有小到中雪,局地大雪,一些高海拔地区还存在暴雪的可能。”胡啸解释,不过,降水时间不长,基本在24小时内结束。

由于这次冷空气整体移动速度较快,因而降雪过程持续时间不长,但雪会下得急一些。

像是济南降雪时间大概在28日夜间至29日上午,郑州在28日夜间至29日早晨,合肥在29日下午至29日夜间转雪,武汉在29日下午至夜间可见降雪,除此之外,上海在29日晚上也存在转雪的机会。

冻雨方面,贵州西部、云南东部的局部地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冻雨天气,不过范围很小,强度也不会特别强,持续时间不久。

因此,这次过程雨雪持续时间短、冻雨影响范围小且强度弱,不会出现2008年的类似情况。

“今年是近几年来冷得比较早、寒潮天气比较多的年份。”张涛介绍,入冬以来已出现两次寒潮天气,部分地区出现近10年来同期最冷天气。

一般寒潮天气在刚入冬和初春时容易出现,在隆冬时节寒潮反而不会太多,但也不排除明年出现寒潮天气的可能性。

飞色

受寒潮天气将至等因素影响,燃气煤炭电力板块28日集体拉升,截至收盘,燃气板块方面,长春燃气、新天绿能涨停;

电力板块方面,宁波热电、赣能股份、豫能股份、太阳能、京运通涨停。

煤炭板块方面,金能科技、郑州煤电、大有能源涨停。

除了寒潮天气推动外,10月份以来,我国煤炭工业需求有所增长,但供给方面,安全、环保监管力度加大等因素对煤炭生产影响较大,短期内造成了煤炭市场供小于求的局面,煤炭供应出现了阶段性紧张。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目前沿海电厂煤炭库存维持下行态势,截至12月24日沿海八省电厂煤炭库存、日耗、可用天数为同比水平84.3%、108.3%、77.8%,库存持续去化叠加需求进一步抬升预期,在煤炭供给难以放量的大背景之下,价格预计仍将进一步上涨。需求持续改善带来的市场对顺周期板块配置增加,煤炭板块在经济数据煤价配合下将贡献持续超额收益。

此外,今年进口煤炭下降较多也是一个因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煤炭进口量同比下降了43.8%,而这种程度的降幅已持续了好几个月——自5月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量开始同比下降,8月开始降幅上涨至30%以上。对主要煤炭进口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均大幅减少了煤炭进口。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冬季能源保供工作答记者问时表示,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已提前做好准备,制定了周密的煤炭保供应急预案。全力组织增产增供,指导山西、陕西、内蒙等煤炭主产区和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产能释放,千方百计满足用煤需求。根据供需形势适当增加煤炭进口,优先用于发电供暖用煤需要,充分发挥好进口煤补充调节作用

天风证券指出,天然气的需求端出现了“冷冬刚需+制造业超预期”。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国疫情修复节奏不同带来供需错配。我国疫情较快恢复,海外这一阶段房屋销售及相关制造业需求良好但开工低,导致部分制造业向国内转移效应。四季度全国制造业景气复苏,炼钢、玻璃、电解铝炼化等大型工业领域开工率提升,导致用气需求的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