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代·奇林多 | 人性化科学与技术:走向宜居发展
人性化科学与技术:走向宜居发展
路易克拉克大学副教授
昆代·奇林多
非常荣幸受邀参会交流。今天,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重要话题:人类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面临着关乎自身生存与地球未来命运的诸多严峻挑战。
听了各位的发言,我深感忧虑。我们正处在关键时刻,地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极端气候事件到全球流行病,再到军事冲突,我们面临着多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和跨文化交流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科技来解决这些世界性难题呢?作为一名传播领域教授,我认为我们需要形成一种新的自觉意识,去拥抱善意与合作,而非冲突与竞争。
在思想的变迁中,文化、语言和科技发展同跨文化交流息息相关。历史哲学家艾尔克·鲁尼亚在他的著作《被过去感动:不连续性和历史突变》中指出,变化是创新的源泉,而非创新引发变化。他认为,在语言和思维层面上,灾难往往催生新的思考方式,促使我们寻求新的语言来描述世界、思考变革。这些变化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必须与时俱进。科技创新也是如此。需求才是发明之母,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激发真正的创新。新词汇和新想法的出现,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进而推动整个思想界的变革。从进化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变异意味着物种出现了新的属性,这些属性并非源自长期的遗传。对于历史学家而言,这些变迁一直潜藏在水面之下,直到极端事件发生时,才浮出水面。
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最大文化模因无疑是社交媒体。科学家如何定位自己、思考可能的议题?布基纳法索前总统托马斯·伊西多尔·诺埃尔·桑卡拉在他著名的“敢于发明未来”的演讲中曾指出,科学家必须挑战常规,有勇气抵抗旧有思维,发明未来。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跨越文化边界,走出舒适区,去思考、交流和探索。
生物学中的变异带来多样性,语言、思考亦是如此。如果科技创新是我们对不同环境的主动适应,那么我们就必须拥抱变化。创新不是线性的连续过程,而是一个探究性过程,需要我们从世界的变化和趋势中发现可能性。
创新和变化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气候危机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历史学家迪佩什·查卡拉巴提提出了两种思考方式:局部思考和全人类思考。局部思考局限于自身视角,而非跨文化的。全人类思考则让我们看到,尽管我们都在经历气候变化,但感受却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跨文化接触,避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弗朗西斯·恩雅姆恩乔认为,共生是常态,没有人或事物是完全独立的。他进一步指出,世界、知识和万物都是不完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跨文化接触视为管理自身和他人的一种方式。对他人的需求既关乎我们的生存,也关乎我们可能成为的各种可能性。我们的不完整性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我们可能成为各种不同的人。因此,我们应该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
我建议我们将技术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方向转向通过共生的、跨文化的接触来构建未来的技术。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为路易克拉克大学副教授昆代·奇林多(Kundai Chirindo)于10月13日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中外青年科技人员对话会上的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学术立会 服务兴会 规范办会 创新强会
微信号 : zggdjyxhwx
网址:https://www.cah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