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能填补儿科医生缺口吗?医生:根本原因还是没钱

坦白说根本原因还是(没)钱。钱多一点,哪怕工作累,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留下来。”

国务院日前发布文件称,2020年大幅度扩大四类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其中就包括儿科。儿科医护长期“缺口大”的问题,能通过扩招解决吗?为此,观察者网27日采访了“上海某三甲级儿科专科医院”儿外科医生和儿内科李医生(均为化姓)。她们认为,扩招能解决一定问题,但更根本的举措在于提高待遇。此外,在扩招的同时应该注意保证生源质量

李医生对一个问题印象深刻,“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加拿大医生,他问我收入这么少,为什么还坚持做?”

同样的问题几天前曾引发舆论关注。23日,一份网传的“安徽宿松县人民医院儿科医护人员转岗报告”被媒体曝光,10名医护人员联名写道:“儿科医护人员本月绩效比在医院有编制而整年不上班的人员都低,怎么养家糊口?”

虽然当事医院通过临时调整政策,解决了当下的矛盾。但长期以来,儿科医护“工作累、工资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两位医生还透露,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这一“顽疾”雪上加霜。

儿科医生正在给小患者检查口腔 @IC Photo

“当儿科医生,你最好家庭条件优渥”

凌医生和李医生目前都是医院的规培医生,规培指的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目前,这几乎是每一个学生成为正式医生之前的必经阶段

“要正式成为一个儿科医生,最快也要8年,”李医生说,“如果是一个博士毕业的儿科医生,那他的成长路线可能是这样的: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有的医院还需要几年专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算下来,医学生如果硕士毕业正式工作,最少需要8年时间。博士的话,至少也要11年。成人科室现在基本都要博士了,儿科因为缺人,硕士毕业要是不挑,也是能找到工作的。”她补充道。

学医是耗时长、成本高的“苦差事”,所以许多临床医学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方向时,都会优先选择比较“吃香”的研究方向。

然而,儿科因为“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一直以来都不太热门。李医生和凌医生的同学当中,选儿科方向的“没几个”。

“我选儿科,是因为真的感兴趣,”凌医生说,她基本属于用爱发电那一挂。

“我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孩子,愿意给小孩子看病,另一方面是因为儿科医生缺口大,比较好找工作。”李医生表示。

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岁至14岁儿童,平均每2000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

尽管存在巨大缺口,儿科医生供不应求,但他们的待遇依旧很低。“医学界”发布的《2018年中国医生薪酬报告》显示,儿科医生的年收入为10.21万元,低于平均线11.7万元。

凌医生和李医生坦言,她们目前的年收入是十万元左右。“但我们在上海,生活成本真的很高,”凌医生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付出和收入并不成正比。如果要选这行,你最好家庭条件优渥。”

改革我国儿童医疗服务,2016年国家卫计委在《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在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

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4962元。

李医生也抱怨:“累死累活的,一个月就拿几千块钱,有时候真的是不想干了。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加拿大医生,他问我收入这么少,为什么还坚持做?哎......”

儿科待遇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效益不好。

安徽宿松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26日告诉观察者网,该院儿科的创收能力一直不如其他科室。因此,医院一直对儿科有政策上的倾斜。

“儿科赚的少有很多原因,”凌医生说,“拿口服药举个例子。用药是按照体重来的,你想想儿科患者的剂量,可能一天只吃成人剂量的几分之一。”

小朋友正在医院扎针输液 图源:中新网

“一个孩子来看病,有时候来6个家长...”

疫情之前,儿科人多是常态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25日曾告诉媒体:“有的儿科医生接待病人最多时,一天能看200多个,值个小夜班,看100多个病人也是常事。忙的时候连口水都不敢喝,怕上厕所耽误时间。”

和其他科室不一样,儿科分淡旺季。

“我们忙的时候科室4天轮一次夜班,不忙的时候6天轮一次,”李医生介绍,对儿内科来说,一般每年流感的时候是一波高峰开学的时候又是一波高峰。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较弱,聚在一起就容易生病

凌医生则表示:“寒暑假是外科开小刀的旺季,人超多。”

忙碌之外,儿科医生还面临着来自患者家属的巨大压力,一些不配合、不理解医生的家属甚至给诊治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

“一个孩子来看病,有时候能来6个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家总动员,”凌医生说,现在年轻家长基本都很配合,问题主要出在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身上。有一次在骨科急诊,她直接把一个态度豪横的上海爷爷“请”出去了。

老爷爷:医生,赶紧给我们开片子

凌医生:孩子什么问题?

老爷爷:他骨折了,他生病了,你不要管,你就给我们开片子,我们去做。

凌医生:你给小孩子脱掉衣服,我先看看他哪里痛,哪里有问题。

老爷爷:你不要碰我孩子,你碰他他太痛了,不要碰他。

凌医生:我是医生,我当然需要摸一下你家孩子,你不让我摸,难道我要全身都给你开片子吗?我当然要挑一个部位去开片子啊。你们要看,就让这个大爷出去,不然我没法给小孩做检查。

回忆起这个病人,凌医生至今非常生气。她说,“有的家长太宝贝孩子了,还会因此苛责医生,说什么‘我们孩子病的这么重,你们怎么这么云淡风轻,一点措施也没有’。但其实生病都是有个过程的,心急也没用。如果真是很急的病,医院不会让你等,都是绿色通道直接送到监护室。”

作为内科医生的李医生说,她最头疼的是跟家长解释抽血。“住院的小朋友如果病情复杂,有时需要进行多项抽血检查。有的家长会说,怎么一进来就要抽血啊,抽十几管血,小孩子本来没什么,抽血都给抽坏了。”

“一管血一般1-2毫升,都是做检查要用的。”李医生无奈地摇摇头。

工作之外,她们还面临着科研的压力,可以说是“白天当医生,晚上写文章”。

凌医生坦言:“不发文章你就不能升职,每个医院升职都会有文章要求,只是量不一样。很多医生休息的时候就在看文献,我觉得这种压力也是很多人离开这个体制的原因。”

医护人员正在为孩子抽血化验 图源:中新网

“疫情期间,我有个月发了不到1000块”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让儿科医生“狠狠休息了一把”。

疫情期间,去医院看病的孩子骤减。两位医生所在的儿童专科医院也从人满为患,变得门庭冷落。

李医生解释道:“小孩子生病是因为抵抗力弱,只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感染的可能性才大,疫情期间都待在家里,感染可能性很少。另外,疫情期间家长带小孩子去医院也变得更慎重,不会有点小毛病就往医院跑。”

病人少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压力确实没那么大了,但经济压力随之而来。

“没钱了啊,”凌医生说,“我疫情期间还在上班呢,有个月一共发了不到1000块钱。”

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医院的人流量也慢慢恢复。但李医生说,“儿科恢复地比成人科室慢很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病人都少。现在算是基本恢复正常了,比如说呼吸科,之前都没啥病人,9月正式开学之后就恢复了。”

儿科医生:扩招可以解决一时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钱

儿科医生短缺、压力大待遇差等问题已存在多年,却一直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大幅度扩大四类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其中就包括儿科。

对于这次扩招,凌医生表示:“学儿科的多了,相应的,做儿科的医生就会增多,所以这是可以解决一时问题的。我们希望未来的儿科医生越来越优秀,但大幅度扩招会不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也是个问题。”

李医生认为:“一个专业好不好,还是要看这个专业的前景。前景好的话,不用扩招,也有很多学生抢着选。”

“坦白说,根本原因还是钱。钱多一点,哪怕工作累,人也会自然而然地留下来。现在儿科的‘蛋糕’就这么大,扩招之后分蛋糕的人变得更多,待遇会怎么样还是个未知数。”

钱,俗气又真实。

除了钱之外,你们还需要什么?

“还需要爱和鼓励。”凌医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