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提琴吹牛皮 人人都在做

文/非池艺术网、图/台新银行文化艺术基金会

第十一届台新艺术奖入围作品拉提琴》这出剧,与「提琴」关系不大,与音乐剧更搭不上边。

《拉提琴》取名概念来自西方意指人们用尽所能,投入地述说心事时,却不知道身后有人正扮着鬼脸做势拉提琴;拉提琴,也就是「吹牛皮」,或是闽南语里的「喷鸡龟」。这出《拉提琴》则是对台湾知识分子反思,并述说解严后台湾言论松绑、媒体乱象,使得社会肤浅、荒谬的种种台湾现象

感情年代 大家都在「吹牛皮」

编剧蔚然指出,这个剧本多少在讨论,台湾「只能想,不能做」的知识份子,到底能拥有什么影响力?「如果已陷在拉提琴的情境里,对社会好像一点帮助也没有。」纪蔚然认为,每个知识份子站在讲台上,说自己、说家庭、说国家,但听起来,每个人都像在「拉提琴」。

拉提琴的故事,从一位中年知识份子刘三开始演起。这位中年知识份子,认为身旁的人都「失真了」,在电视上看到的形形状状,是不是都带有「表演」的成分?于是,他决定要写一篇名为「后感情年代:台湾人心灵图像」的论文,但写了十年,始终只写下「所谓后感情年代」七个字,就再也写不出来。

随后,这位中年知识份子被牵涉进立委好友文龙的自杀案,登上媒体版面成为焦点人物,并逐步揭露出一连串的社会谎言、以及刘三那无感婚姻、疏离的亲情,以及永远无法企及的成就,反映处现代知识分子的徬徨与虚无。

导演吕柏伸表示,他在读纪蔚然的剧本时常感受到,刘三、刘三身边的人,以及台湾社会现象里的种种人,都不断地在扮演,「拉提琴的能事」,要把心里私密的悲伤,以及种种情绪全都要一股脑地告诉别人。

知识分子的脑袋 「被殖民了?」

纪蔚然表示,《拉提琴》一开始陈述一位台湾知识分子「卡住了」,后来这位知识分子昏倒,在潜意识底下做了许多梦,科学家则用科学仪器,来观察他的潜意识活动下的梦境。…更多内容请看http://artemperor.tw/focus/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