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伊份急需来一份

文/每日资本论

“中国零食第一股”急需再来一份。

4月9日,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来伊份)股价小幅低开后,全天呈现低位震荡走势。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为

技术上看,从2022年12月6日来伊份股价摸高25.9元/股之后,便一路震荡走低。今年2月6日,其股价一度下探至9.27元/股。目前,5、10、30均线走平,短线有止跌迹象,该区域已是来伊份历史底部区域。周线图显示,来伊份K线有横盘筑底迹象。

消息面似乎并不太好。3月28日来伊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海爱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爱屋企管)于3月27日收到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此前的2023年5月22日,爱屋企管卖出其持有来伊份股份累计幅度达到5%,且超比例卖出来伊份股份1.185%(已剔除被动稀释0.1053%)。该交易未履行限售义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要求公司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违规行为影响,强化依法合规意识,履行权益变动披露和限售义务。

随后,爱屋企管致歉并承诺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以自有资金尽快购回违规减持来伊份的1.185%股份,并承诺将购回股票产生的收益全部上缴,归上市公司所有;爱屋企管将采取并制定有效措施和制度,加强对证券账户的管理,谨慎操作,杜绝此类情况发生。

那么,作为控股股东为何敢违规减持呢?

事实上,这并非爱屋企管首次减持来伊份的股份。2023年5月4日,来伊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上海爱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爱屋企管)拟以多种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009.68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要知道,彼时,正值来伊份2023年一季度财报披露不久——营收12.12亿元,同比下降7.8%;净利润0.71亿元,同比下降23.04%,收入与净利润双双下滑,创下近四年同期新低。

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减持难免会让市场对来伊份的前景产生一些想法。

更让外界担心的是,最近两年爱屋企管减持动作频频。2021年4月8日到10月15日,爱屋企管总计减持1001.0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7%。减持价格区间为12.5元/股—21.3元/股,减持总金额约1.4亿元。

2022年8月31日到9月7日,爱屋企管再度减持679.28万股,减持比例2.0183%。减持价格区间为13.47元/股—16.55元/股,减持总金额为9287.76万元。

作为控股股东,如此高频减持,是兜里没银子了还是对来伊份真的不看好?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来伊份的创始人施永雷、郁瑞芬夫妇在上海四川北路开了一家叫“雷芬”的炒货店,并开设连锁专营店,首创了零食手抓包形式,突破了传统零食裸装散乱的形式。2001年,品牌改名为“来伊份”。2002年7月,爱屋食品成立;2010年9月,爱屋食品整体变更为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

彼时,来伊份进入快速扩张期,2010年时,其门店数量增长到1786家。2016年9月26日,来伊份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每股发行价11.67元,头顶着“中国零食第一股”的光环。

但上市后来伊份似乎中了魔咒,业绩持续下滑。其财报显示,2017年来伊份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下降24.42%;2018年同比跌超90%,净利润仅为1010.9万元。2019年,稍微有点回暖,紧接着在2020年就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净利润为-6519.54万元,同比暴跌728.65%。

好在,2021年来伊份业绩开始大幅回暖,并成功扭亏为盈,2022年其净利润回到了上市时的1亿元左右的水平。但2023年三季度,其净利润再度出现大幅下滑,仅为454.28万元,同比跌93.57%。

对于2020年之前来伊份业绩下滑的原因,外界也进行过多次报道,这里大概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销售和管理费用居高不下。2016年,来伊份的销售费用为9.83亿元,管理费用为2.84亿元。但次年其销售费用便高达11.06亿元,管理费用也上升至3.39亿元。也就是说,这两项费用几乎占到了当年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左右。

核心原因就是加盟店迅速激增。2017年,为提升销售扩张渠道规模,来伊份推出了“万家灯火”计划,加速线下渠道拓展与加盟业务。计划2023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规模。

而因为加盟店数量激增,就引发了管理监督问题,直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而本身代工模式就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来伊份先后陷入毒蜜饯事件、牛轧糖大肠菌群超标事件、手撕肉条菌落超标等事件。根据来伊份当年的招股书显示,只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来伊份共召回不合格产品70250公斤,不合格产品涉及到肉制品、水产品、糕点、果蔬等。

从数字层面看很清晰地看出,2020年为来伊份的一个拐点。当年5月25日,上海环球港双子塔被霸屏点亮,来伊份和全新品牌代言人王一博的名字闪耀在夜空之中。

这是在业绩持续下滑后,来伊份开始讲一个新故事——“新鲜零食”品牌战略,官宣将品牌定位于“鲜”。

更大的故事还是跨界。2021年,来伊份就跨界进入了当时热门赛道咖啡行业,推出了“来咖啡”,2022年正式升级为“来咖Laicup coffee”品牌,主打新鲜现磨咖啡。同年6月,来伊份又入局 白酒 市场,推出“醉爱”系列酱香型白酒。

不过,效果一般。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来伊份的“醉爱”所属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67.1万元、561.3万元,在整体业绩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在2022年,来伊份还进入了气泡水这个热门赛道,推出首款气泡水产品“湃湃柠”,主打“0糖0脂0卡”概念,但销量也不理想。

对于,2023年三季报净利润大幅下滑,来伊份表示,主要系特定渠道的团购业务收入大幅减少及线上电商的部分业务销售收入减少所致。这或许是外界一直在谈论的焦点,来伊份如何取得线上优势,而非一个劲地盯着线下门店。

接下来的问题也是非常现实的话题是,如果跨界业务无法成为来伊份第二引擎,甚至拖累来伊份的业绩增长,来伊份又该如何选择?

股价上看,虽然来伊份处于其历史底部区域,但若无超重大利好,来伊份恐怕还要继续这种宽幅横盘震荡走势。还是捂紧口袋吧!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