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化的「性侵文化」?法國藝文圈遲來的#MeToo革命
#MeToo 运动以来,相较于美国影坛出现一连串骨牌效应,电影工业同样活跃的法国,为何回响却冷清许多? 图/路透社
2019年11月4日,以《燃烧女子的画像》惊艳全球影坛的法国女影星阿黛儿.艾奈尔(Adèle Haenel)在独立媒体《一方报》(Médiapart)的网路直播中,如此评论法国社会的性侵现象。
在这段长达1小时的访谈中,她揭露了自己青少年时期,遭到她生涯首部长片导演胡吉亚(Christophe Ruggia)肢体性骚扰的往事。她的控诉不仅迫使巴黎地检署检察官对胡吉亚提起公诉,也在法国影坛和艺文圈播下 #MeToo 运动的新火种,促使社会舆论重新反省法国的两性文化,批判各种合理化、浪漫化性暴力的权力潜规则。
「我们不是要消灭他们,而是帮助他们改变。」以《燃烧女子的画像》惊艳全球影坛的法国女影星阿黛儿.艾奈尔(Adèle Haenel),去年底自我揭露自己在青少年时期,遭到电影导演肢体性骚扰,法国艺文圈终于播下#MeToo的新火种。 图/《一方报》直播截图
▌诱惑?还是强暴?法式浪漫的糖衣毒药
自从2017年的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 事件以来,#MeToo 运动在全球都引起了对职场性暴力的反省讨论。相较于美国影坛出现的一连串骨牌效应,对多位导演、演员、制片人发起制裁,在电影工业同样活跃的法国,#MeToo 运动的回响却冷清许多。
除了2桩对于名导卢贝松的强暴控诉,鲜少有其他受害者出面见证电影圈的职场性暴力;当伍迪艾伦因养女性侵的控诉在美国遭到杯葛,其新作在法国也如常上映,丝毫不受到舆论的批判。2018年1月份,法国艺文界甚至出现100位女性联名批评 #MeToo 运动的投书。
包括影星凯撒琳丹妮芙等人在内共100位女性艺文界工作者(演员、作家、记者)在这篇投书中捍卫「表达爱慕之情的自由 」(liberté d’importuner),认为强暴固然不可取,但不应该与「委婉甚至笨拙的追求搭讪」混淆。连署者也批评 #MeToo 运动「太过清教徒主义」,担忧批判性暴力会「局限性与爱的自由」,因此呼吁法国女权运动组织「适可而止」。
是什么样的文化语境,竟会把对性暴力的批评和禁欲的清教徒主义混为一谈呢?
法式浪漫的糖衣毒药,包装的到底是诱惑?还是强暴?图为巴黎街景示意图。 图/美联社
除了2桩对于名导卢贝松的强暴控诉,鲜少有其他受害者出面见证法国电影圈的职场性暴力。图为2015年卢贝松出席北京电影节。 图/路透社
在法国的情欲文化中,性暴力和男性的宰制往往通过文明的语言被美化为法国传统的一部分。在17世纪的法国宫廷,由于路易十四致力建构绝对王权,顿失政治权力的贵族在百无聊赖中逐渐沉迷于追逐情欲,发展出一套极细致的调情追逐术。
在当时的两性文化中,征服女性是贵族男性的权力指标之一,女人作为欲望客体,必须回应、驯服贵族男性的欲望;性骚扰和强暴被美化为男性欲望的表征,甚至成为艺术作品的题材。最有名的例子是18世纪画家福拉哥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的画作《门锁》(Le Verrou)和《无用的抵抗》(La résistance inutile)。启蒙哲学家卢梭在其著作中也常描述女性面对男性的追求,必须展现「适度的虚伪拒绝」,才能引导男性更彻底地发挥其雄性魅力。
路易十四致力建构绝对王权,顿失政治权力的贵族在百无聊赖中逐渐沉迷于追逐情欲,发展出一套极细致的调情追逐术。图为影集《凡尔赛宫》里的宫廷靡情。 图/影集《凡尔赛宫》
这套源自宫廷的性别角色规范透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流传保存下来,受到保守派作家或学者的歌颂,定调为法国的文化特色。美籍历史学者斯科特(Joan Scott)因此指出,情欲诱惑被保守派知识份子有意识地建构为「法国认同的文化迷思」;法国女性主义作家雷罗柏(Valérie Rey-Robert)更措辞极重地将这套观点称为法式的「强暴文化」(culture de viol),亦即——将权力不对等的情欲关系视为法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无视这套性别角色规范对性暴力的默许。
从18世纪的贵族社会到21世纪的艺文圈,法国上流社会的保守权力结构解释了为何女性受宰制的角色得以延续。但2019 年两位艺文界成功女性的自白控诉,打破了强暴文化霸权的一角。
法国女性主义作家雷罗柏(Valérie Rey-Robert)措辞极重地将这套观点称为法式的「强暴文化」(culture de viol),亦即——将权力不对等的情欲关系视为法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无视这套性别角色规范对性暴力的默许。图左为《门锁》(Le Verrou);图右为《无用的抵抗》(La résistance inutile)。 图/维基共享
▌阿黛儿艾奈尔的自白
2019年11月,演员艾奈尔透过独立媒体《一方报》揭露了她在青少年时期被导演胡吉亚肢体性骚扰的控诉。阿黛儿今年31岁,是法国新生代女演员中最受好评的女星之一,已拿过2座凯撒奖。2002年胡吉亚执导的电影《恶魔》(Les Diables)是她出道的首部作品,讲述一名自闭症少女与兄长的畸恋。
当年年仅10岁的她意外通过试镜后,便接受胡吉亚的密集训练,两人也因此培养出超过专业界线的依赖关系;从影片拍摄过程到随后上映、宣传、参展的数年当中,胡吉亚扮演着艾奈尔的启蒙者、保护者角色,但也在密切相处中对少女的情绪产生愈加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更在电影下档后以经纪人的身分自居,邀请她每周到其住处观赏其收藏的电影,趁机提出性爱请求。
艾奈尔虽拒绝导演的示爱,却无法向身边的成人(包括其父母)求助。高中时期,为了与导演断绝关系,艾奈尔决定彻底放弃电影梦;这让她陷入长期忧郁,直到21岁因缘际会重回电影圈,演出导演席安玛(Céline Sciamma)的作品《爱上坏女孩》(Naissance des Pieuvres),才重新发光发热。
胡吉亚扮演着艾奈尔的启蒙者、保护者角色,但也在密切相处中对少女的情绪产生愈加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更在电影下档后以经纪人的身分自居,邀请她每周到其住处观赏其收藏的电影,趁机提出性爱请求。 图/电影《恶魔》
尽管专业成绩受到肯定,艾奈尔不讳言过往仍在她身上留下创伤,任何与导演胡吉亚的偶遇都可能让她陷入恐惧。#MeToo 运动的爆发让她找到诠释自己创伤的座标,但仍无法充分地归类其经验,毕竟胡吉亚不仅仅是加害者,也是她走入电影艺术的启蒙者。
真正的转捩点发生在2018年。
在观赏了一部讲述争议的流行天王、麦克杰克逊生平的纪录片之后,她明白了自己是恋童癖的受害者;好奇心驱使下她上网搜胡吉亚的动态,发现他正在筹拍另一部以青少年为主角的新片,愤怒的情绪让她决定出面控诉,「我不能让他再伤害其他的青少年。」
艾奈尔的行动并不只是为自己发声;她诉求的是一场更广泛的政治与社会行动,是对恋童癖与电影圈强暴文化的检视。因此,第一时间她并没有提出司法诉讼,而选择向独立媒体《一方报》投诉,委托调查。该报访问了超过20位曾经参与《恶魔》拍摄工作的电影从业人员,乃至艾奈尔的家人与胡吉亚的前妻,追查、还原女演员的自白。
胡吉亚本人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只辩护他是发掘女演员天才的人,且对她有深挚的爱意。图为胡吉亚的资料照片。 图/法新社
至于受指控的胡吉亚本人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只辩护他是发掘女演员天才的人,且对她有深挚的爱意。在访谈中,艾奈尔批评法国司法制度对于性暴力办案成效不彰,她直言自己深受 #MeToo 运动的鼓舞,并且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鼓励更多受害者的抵抗和发声。她也透过导演波兰斯基的例子指出法国电影圈对于性暴力的盲目和纵容——尽管波兰斯基多次受到强暴指控,仍受到法国电影评论圈和投资者的热爱,她也提出质疑:「是否该区分创作者本人和他的作品?」
女演员的控诉受到广大回响。法国电影导演协会(SRF)在《一方报》访谈报导发布次日,便宣布开除胡吉亚的会籍,表达对艾奈尔的支持。此外,为了挽回颜面,早已多次被女权团体指控办案不彰的司法系统,在艾奈尔专访播出隔周便宣布提起公诉,调查胡吉亚并传唤多位参与《一方报》调查的受访者,本案也已在今年1月底成立。
而由于艾奈尔专访播出距离波兰斯基新片上映只有一周时间,女权团体和部分媒体也发起杯葛行动,迫使该片调整宣传策略,取消了许多波兰斯基本人的媒体访问。尽管如此,该片票房仍开出长红,并在1月底公布的凯撒奖入围名单中勇夺12项提名。阿黛儿所赢得的舆论支持,显然尚未撼动法国电影圈的伦理标准。
艾奈尔的控诉受到广大回响,也连带冲击到深陷性暴力丑闻的大导波兰斯基。但尽管如此,波兰斯基的新片《军官与间谍》(J'accuse)在法票房仍开出长红,并在今年凯撒奖入围名单中勇夺12项提名。图为波兰斯基以《猎杀幽灵写手》(The Ghost Writer)擒下凯萨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图/法新社
▌《合意》与《我见钟情》
艾奈尔的控诉余波荡漾之际,2019 年底,法国出版人斯普林哥拉(Vanessa Springora)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下的回忆录《合意》(Le Consentement),又为文坛投下一颗震撼弹。
现年47岁的斯普林哥拉是一位资深文化人,长期在媒体界工作,并于2019年接下法国一重要文学出版集团的负责人职位。斯普林哥拉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在出版界工作因而认识了知名作家马茨涅夫(Gabriel Matzneff)。《合意》一书描写并指控了她14岁时被马茨涅夫诱奸的经历,后者当年已年届50岁。
1936年出生的马茨涅夫一向乐于在作品中,工笔描绘他的情欲生活与对青春肉体的癖好。早在1974年,他便曾出版小说 《16岁以下》(moins de 16 ans),巨细靡遗地以自传体裁写下小说,描述一位中年男子与一名12岁男孩的情欲邂逅;这可能会被归类为「猥亵」或「惊世骇俗」的题材,不过在距离六八学运后不久的法国文坛却也被视为解放与前卫的表征,他不但拿奖连连,也成为法兰西文化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的成员。
「这都不是借口。」图为2019年妇女节,在巴黎的女性示威。 图/路透社
1990年,在一文学节目中,马茨涅夫侃侃而谈他对青春肉体的爱好,强调他只爱慕20岁以下的少女;节目中唯一敢挑战他的同台者,只有来自于加拿大魁北克的女作家邦巴德(Denise Bombard),将其比为「拿着棒棒糖引诱小孩的变态老人」,并直言「在加拿大,这样的发言不可能被接受,加拿大社会保障孩子的权利。」
2013年,马茨涅夫又出版了自传性小说《我见钟情》(Les prunelles dans mes yeux),描述一位中年男子诱奸年轻少女的恋曲,获得了法国文坛重量级的何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根据斯普林哥拉的说法,这本书唤起了她幼时的记忆,她把《16岁以下》和《 我见钟情》称为「恋童癖的诱奸指南」,在愤怒之下,决定从被害者的角度写下被诱奸者的心声,于是有了《合意》的出版。
单亲家庭出身的斯普林哥拉,母亲在出版社工作,一次工作晚餐中认识了50岁的作家马茨涅夫,后者便在斯普林哥拉就读的中学附近租了一个旅馆房间,从此常常接她放学,带她参加各种艺文聚会,并引诱她发生关系——当时斯普林哥拉甚至未满16岁。
根据斯普林哥拉的说法,马茨涅夫(图右)这本书唤起了她幼时的记忆,她把《16岁以下》和《我见钟情》称为「恋童癖的诱奸指南」。 图/《我见钟情》书封、维基共享
尽管少女透过跟作家的交往接触了巴黎艺文界,但「我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性行为。」当时14岁的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脆弱的诱饵,任由当时50岁的作家摆布,而这段畸恋最后则以社会福利体制的介入告终,儿童保护中心阻断了两人的来往,将少女安置在医院中。
《合意》一书在法国文坛造成的轰动不亚于艾奈尔事件对影坛的震撼。该书在上市3天内便销售一空,一个月内再版5次,国际媒体争相报导。法国舆论探讨:马茨涅夫何以能够主宰1980年代的法国文坛?质疑对恋童现象溢美背后的文化根源。
2020年1月,2家出版社宣布停止贩卖马茨涅夫的小说;一个关注儿童性暴力的非政府组织也对马茨涅夫提起性侵儿童诉讼,要求追究刑事责任。80年代的法国文坛巨星,随着情欲规范的意识觉醒,瞬间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当时14岁的斯普林哥拉感觉自己像一个脆弱的诱饵,任由当时50岁的作家摆布。图为《合意》一书。 图/美联社
「这不是合意。」 图/路透社
▌「完美」的受害者?
以上两桩事件有许多共通处。两者都是明显的恋童事件,男性加害者和女性当事者间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除了身体的接触以外,两位男性成人也得以透过艺术的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情绪、心理取得权力优势,操纵她们的自我认同。然而,两位女性所赢得的社会支持,并不足以断定 #MeToo 运动在法国的成功。
诚如艾奈尔在公开访谈中一再强调,她之所以站出来,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许多比她更沉默、更缺乏话语权的受害者。如今演艺生涯扶摇直上的她,相较于年逾五十久无新作的导演,似乎更掌握了权力优势,无须担心她的控诉会引起导演反扑而伤害她的演员生涯;艾奈尔一案的优势还在于社会支持:
20位作证支持她的证人都选择「具名受访」,这在各种性侵案件中极少出现,某种程度上,艾奈尔所掌握的例证与支持,使他几乎讽刺地成为「完美」的受害者,不需太担心她的控诉会受到加害者攻击而随之瓦解,或者遭大众质疑捏造事件以骗取名气或财富。同样的,斯普林哥拉在她所工作的出版界也深耕多年,掌有稳定的资源和人脉,因而足以抗衡耋髦之年的老作家。
艾奈尔与斯普林哥拉的控诉「成功」,某种程度来说,更依赖两人在职场杰出成就的累积,但更为弱势的受害者呢?图为抗议波兰斯基新片《军官与间谍》上映的法国民众。 图/法新社
两个个案固然揭露了法国情欲文化下的女性处境,但正如为波兰斯基辩护者所反映的,两者行动的「成功」仍只停留在个案层次,尚未撼动艺文界的整体伦理标准,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她们的呼吁足以撼动职场结构的宰制关系。两人的控诉「成功」,某种程度来说,更依赖两人在职场杰出成就的累积,但更为弱势的受害者呢?
当被男性垄断的权力结构用艺术语言合理化对女性的暴力,#MeToo 运动的目标不只该打破潜规则预防更多的性侵受害者,更要回到权力结构本身,争取让更多女性掌握对艺术本身的资源分配权。
2月10日,当全世界为韩国电影《寄生上流》勇夺奥斯卡最佳影片而喝采之际,400 位法国电影工作者也在《世界报》发表投书,要求改革凯撒奖的甄选规则,诉求更民主透明的运作,以及更多女性(目前仅占法国电影学院会员35%)和非白人电影工作者的参与;13日,持续延烧的波兰斯基风波终于迫使凯萨奖的理事会集体请辞。现任凯撒奖主席亚伦德吉安(Alain Terzian)允诺:2月28日凯撒奖颁奖典礼后,将遵循男女平等比例的原则,全面改选电影学院成员。
阿黛儿艾奈尔的控诉不仅直指了法国性别文化的核心问题,也突显了电影圈美学规范被年长白人男性所掌握的沉疴,打响改革艺文圈的第一枪。
「燃烧女子」的控诉不仅直指了法国性别文化的核心问题,也突显了电影圈美学规范被年长白人男性所掌握的沉疴。 图/电影《燃烧女子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