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提升中德关系韧性和活力
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邀于4月14日至16日对华进行正式访问。此次中国之行是朔尔茨总理就任以来第二次访华,他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访华期间,中德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继续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反对“脱钩断链”,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巩固和发展中德关系的意义超越双边关系范畴,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两国要牢牢把握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从长远和战略角度看待和发展双边关系,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深化务实合作
同以实业立国,务实是中德合作的鲜明底色。德国连续49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8年保持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德国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3%,创历史新高。
朔尔茨总理此次访华,环境、农业、交通3名内阁部长同行,随团来访的还有德国重量级的经济代表团,其中包括西门子、拜耳、梅赛德斯-奔驰、宝马、蔡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先后访问重庆、上海、北京,体现出德国经济界深化对华交往与合作的普遍意愿。
此访两国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包括将在中德《关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框架下,推动包括在非洲开展农业领域三方合作、在亚洲开展可再生能源联合培训等合作。双方还将共同落实《中德农业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8)》,年内举行第十届中德农业周。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
促进交流对话
中德两国都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交流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当前,中德关系发展良好,双方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密切。中德两国政府层面以及地方、企业层面的大规模、密切交往一直是双边关系的特色和优势。两国建立了上百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为深化民间友谊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中德第一对友好城市,武汉和杜伊斯堡交流合作已有40多年,“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们得以更紧密相连”。
此访两国总理一致同意落实好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成果,办好首次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高级别对话、新一届中德高级别安全对话、第26次中德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等机制性对话,为下一轮政府磋商做好准备;继续深化经贸、投资、科技、产业、人文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人员往来,更大力度支持地方、文体、青年、教育、科研等领域交流合作。一致同意扩大中德客运、货运航权安排;在亚洲开展可再生能源联合培训等务实项目合作;中方同意解除对德国牛肉、苹果输华限制。难怪有德媒将这次访问形容为“一次几乎与默克尔时代相同的旅行”。
增进战略互信
中国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德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欧盟是世界重要一极,中德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有不少共通之处。建交半个多世纪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中国对德政策保持高度稳定性和连贯性,始终视德方为合作共赢的重要伙伴,支持德国在欧洲和全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了“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张。并且中德都支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这显示着中德合作的显著时代意义和重要战略价值。
多极化本质上应该是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中德应该独立自主开展多边领域协作,推动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为世界的平衡稳定作出更多贡献。
推动早日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中国提出了把握“四要四不要”原则:一要以和平稳定的大局为重,不要谋求一己私利。二要为局势降温,不要拱火浇油。三要为恢复和平积累条件,不要进一步激化矛盾。四要减少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要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双方表示,中德都致力于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使用核武器或攻击和平核设施,妥善解决国际粮食安全问题,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双方还在巴以冲突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风险挑战,都离不开大国合作,在世界动荡之际,如此中德共识,弥足珍贵。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在这关键节点上,两国有力地增进了战略互信,促进了交流对话,深化了务实合作,进一步稳固和发展了双边关系,给世界带来了难得的稳定信心。中方愿同德方以此访为契机,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田赟宗)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