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國師季辛吉:從冷酷的美國國務卿,變成熱情的中國代言人
硕果仅存的冷战风云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在2023年11月29日辞世,享寿100岁。图为1973年的季辛吉。 图/美联社
硕果仅存的冷战风云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季辛吉——在2023年11月29日辞世,享寿100岁。
这位国务卿可能是近代史上最负盛名且最具争议的政客,时至今日,他任内的遗产仍在深深地影响着美国和世界,并随着时过境迁,赋予当代政治更多的意义与变化。
1923年季辛吉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小镇,在反犹气氛中长大,纳粹掌权后开始迫害犹太人,犹太裔的季辛吉家族便搬迁至美国。成年后季辛吉应召参军,返回德国协助美军击败纳粹,战后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教授,直到1969年出任尼克森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
除了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也在1973年奉命担当国务卿,创下「一人双职」的历史纪录,足见尼克森对他的信赖。然而水门案后,尼克森被迫下台,政府滥权的阴影牵连季辛吉,让继任的福特仅保留他国务卿的位子,不久后福特在1976年总统大选输给卡特,季辛吉因此卸任,成立顾问公司继续活跃于国际舞台。
当尼克森入主白宫时,美国正身陷越战泥淖,国家因为反战陷入动荡并失去自信。与此同时,美苏相争方兴未艾,从亚太、中东、非洲,到中南美洲,处处可见双方代理人战争,以及长期未解的宗教与种族冲突,美国就在尼克森与季辛吉的领导下,直接与间接地参与了一连串的事件。
最重要的当属「低荡」(Détente)政策。由于美苏双方都面临军备竞赛和军费开支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加上苏联与中国交恶、兵戎相见,华府与莫斯科都有强烈的动机和缓局势并举行军控讨论。在季辛吉安排下,尼克森和布里兹涅夫破冰相见,成为铁幕降下后首次会面的美苏领袖,两人更三度互访促进关系。
尼克森任内,美苏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第一轮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ALT I),以及附属的反弹道飞弹(ABM)条约,也奠定卡特政府任内第二轮限武谈判(SALT II)的基础。一般多认为季辛吉确实对军备控制与核不扩散有所贡献,美苏之间的和缓不只减少双方的核威胁,更有利于全球安全。
1969年季辛吉出任尼克森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 图/美联社
除了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右)也在1973年奉命担当国务卿,创下「一人双职」的历史纪录,足见尼克森(左)对他的信赖。 图/美联社
▌与中国和解,却误判中国
再来就是与中国和解。当时由于越战不断升级,华府积极寻找改善与亚洲共产国家关系的方法,既能破坏共产国家之间的联盟,亦能减少未来的冲突。尼克森和季辛吉认为,拉近与共产中国的关系,不仅能迫使莫斯科在军控谈判让步,还能让北京对河内施压,尽快光荣结束越战,北京也因为内外需求,正好与华府一拍即合。
透过季辛吉秘密牵线,尼克森在1972年出访北京,与毛泽东会谈并发表上海公报,尝试将双方关系正常化,被视为是冷战重大转折点。虽然尼克森未能完成连任,但继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终于在1979年建交,四十多年来季辛吉与美中高层维持一定的接触,确保美国对中外交始终在他的现实主义思维下运作,直到近来华府开始将中国视为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尼克森访中前夕,季辛吉对他表示,美国需要中国来管教俄罗斯,但他更预见到未来中国必然超过俄国,因此20年后的美国总统,应该要反过来,联合俄国对抗中国。
现在华府掌权者们指责中国威胁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季辛吉则强调美中必须学会相处以维持和平。他表示虽然中国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西化中国也已不切实际,但双方可协调出一种国际秩序。至于部分政客担忧中国国力逐渐赶上——甚至取代美国,季辛吉却认为北京只是发挥潜力,并不打算主宰世界。
1975年季辛吉(右)偕福特总统(中)访中,与毛泽东(左)握手。 图/路透社
季辛吉2018年访中,与习近平合影。 图/路透社
▌越战的负遗产
谈到越战,应该是季辛吉外交生涯里最具争议的一段历史。光荣退出越战是尼克森重要的竞选承诺之一,季辛吉则背负着完成使命的大任,据说他与越共代表黎德寿进行了68次会谈,最终达成巴黎协议,美国得以脱身。研究指出尼克森与季辛吉认为南越阮文绍政权最终将失败,只以空洞的承诺搪塞阮文绍,南越也没有别的选择。
1973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和平奖颁给季辛吉和黎德寿两人,黎德寿表示因越南仍陷于内战而拒绝领奖。随着美军撤离,南北越不久再起内战,失去美军与民心的南越节节败退,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统一全国,美国人从大使馆仓皇撤离的样貌成为共党笑柄,华府再度失去信誉,而季辛吉打算归还诺贝尔奖,但遭到委员会拒绝。
此外,越战期间美国发现越共在柬埔寨、寮国之间的边界有通道补给与根据地藏匿,为了对付越共与支持者——柬国的施亚努亲王、寮国的共产份子,尼克森决定升级对柬寮两国的空中轰炸,后来又发动地面入侵,当时这些行动都是隐瞒国会与公众秘密进行,事后也受到抨击,国会更立法制定战争权力决议,制衡总统宣战权。
据统计,美国对寮国投下了200万吨炸弹,超过在二战期间的总和,造成数万人伤亡,柬埔寨同样受到严重打击。狂轰滥炸并没有迫使越共低头,反倒造成柬寮两国的反美情绪高涨,人民普遍不满寮国王室与柬国龙诺亲美政权,对寮共与赤柬打赢内战有一定的影响,有论者则认为日后赤柬残杀百万人民,季辛吉难辞其咎。
1973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和平奖颁给季辛吉(左)和黎德寿(右)两人,黎德寿表示因越南仍陷于内战而拒绝领奖。 图/美联社
▌穿梭外交,操弄地缘政治
中东也是季辛吉活跃的地区,主要围绕在以色列和伊斯兰国家的斗争之间。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袭击了占领西奈半岛等地的以色列军队,打算收复失土而爆发赎罪日战争,以色列获得美援,埃及背后有苏联与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支持,但终究不敌以色列,油国组织(OPEC)便禁运石油报复以色列及其盟友,构成全球能源危机。
为了解决困局,季辛吉在中东展开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充当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的斡旋者,让三国分别达成协议,中东暂时得到和平,OPEC也解除石油禁运。埃及更决定与美国恢复自1967年后中断的外交关系,在此基础上,1978年卡特见证以、埃双方签署大卫营协议,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季辛吉功不可没。
然而,在拉丁美洲,季辛吉的外交颇受非议。为了打击该区域的左翼政客,季辛吉罔顾民主人权考量,与一些国家的独裁者或军政府交往,例如智利的皮诺契将军在1973年发动政变,推翻倾向社会主义的阿连德政府,背后就有季辛吉的支持,甚至皮诺契掌权后实行恐怖统治,季辛吉同样无视,让美国被视作为迫害智利人民的帮凶。
类似的政变剧本也发生在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皮诺契更伙同南美的独裁者们成立秃鹰行动(Operation Condor),跨国追捕猎杀异议份子,也得到美国赞助。当然,美国干涉美洲事务早就有此传统,也不只是季辛吉一个人的决定,但当时基于反共思维,让季辛吉的纵容成为理所当然,独裁者得以酷刑与杀戮来维持所谓的安全和秩序。
美国总统尼克森于1973年10月13日在椭圆办公室会见季辛吉等人。 图/路透社
1972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准备搭机前往日本。 图/美联社
还有许多地方都有季辛吉和美国的身影,充斥着季辛吉为了国家利益,不惜操弄地缘政治纵横术而牺牲的人命。
解密文件显示,美国在1971年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的种族灭绝暴行、1975年印尼入侵东帝汶后残杀土着等事件上都对独裁者开了绿灯,季辛吉则扮演关键角色,可谓是他外交生涯的重大污点。
季辛吉的批评者,包括自由主义者和左派人士,专注于他的反共政策侵犯人权,并质疑他利用中央情报局对他国采取秘密行动。论者认为季辛吉或许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放任独裁者们残害人民,使得民主、法治等观念无法在拉美或中东等区域生根,甚至在冷战结束这么多年后,这些地区仍充满血腥,季辛吉和美国绝对有道义责任。
虽然季辛吉因穿梭外交的成功获得掌声,但失去南越、以及命令中情局滥用职权等,都使他声望下滑。离开公职后,季辛吉显然懂得持盈保泰,继续凭借他的关系与人脉游走于大国,充当桥梁与咨询者,或许,季辛吉仍是以稳定体系与避免大国冲突为中心思想,但在外界看来,季辛吉已不再是那个冷酷的美国国务卿,而是热情的中国代言人。
活得够久,就可以战胜对手,季辛吉正是如此享受,但后人不会停止臧否他的功过。
如在智利皮诺契政变中丧生的施奈德将军(René Schneider),他的儿子就在2001年以季辛吉越权与美国援助皮诺契等行为使施奈德死亡,将季辛吉与美国政府告上美国法院,虽然最后法官判决季辛吉执行职权得以豁免驳回,但迄今仍有学者与记者在挖掘真相,直到还给历史公道。
▌下篇接续:〈季辛吉现实主义从何而来:逃离纳粹、权力平衡与利益至上的「第三条路」〉
2018年季辛吉访中,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合影。 图/美联社
责任编辑/林齐晧、赖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