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老产品”完成整改,浙商银行估值修复可期

文|李意安

浙商银行的“化风险”战役,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拐点。

2023年财报显示,浙商银行全部理财个案资产本金已完成回表整改;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462.61亿元,占理财比重98.04%。同时据浙商银行人士透露,截至2024年2月末,该行理财存量老产品已全部兑付结清。

理财完成回表,意味着浙商银行的“化风险”目标已完成关键一役。卸下历史包袱的同时,历时3年努力后,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亦于去年年底获批筹建。

资产质量的各类相关数据亦在持续向好。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44%,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生成率0.89%,较上年下降0.2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63%,较年初下降0.33个百分点。

随着“化风险”成效不断显现,浙商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也在持续提升。2023年,拨备覆盖率较年初上升0.41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比上年末上升0.59个百分点。

01

理财“老产品”清零 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赫赫有名的“资管新规”。

资产无论在表内还是在表外,都无法改变其本身的风险属性。而资管新规的目标,就是对银行的底层资产实现穿透式监管,督促银行表外资产回表成为这一政策落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银行而言,理财回表最大的难度,在于风险充分暴露后的风险资产处置压力。表外非标资产期限不一、风险不同,加之银行资本金充足性各异,各家银行回表步伐也不尽相同。

2023年末,浙商银行完成了全部理财个案资产本金回表整改。这对浙商银行而言,属实不易。距离其大刀阔斧处置不良,推进理财加速回表,不过两年多的时间。

彼时,浙商银行对未来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进行了重新梳理,意识到过往的激进扩张给后续转型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风险出清不仅是未来长期良性增长的必要前提,也是取信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基础,必须不遗余力彻底卸下长期背负的表外资产包袱。

2022年初,浙商银行确立了“化风险、扩营收、稳股价、引战投”四大战役目标,并将“化风险”放在了首位。通过现金回收、回表持有、呆账核销等各种方式,加速推进理财个案整改处置。根据回表业务的风险状况、市场环境、风险缓释措施等因素制定“一户一策”,而对于回表不良资产,则通过采取诉讼追索、重组、重整、并购、转化、核销等多种方式精准“拆弹”,最大限度地保证受偿率。

以备受外界关注的盾安集团为例,帮扶和债务化解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金融机构原有的债权通过资产出售、重组、债转股等方式大部分得到偿还,150 亿元银团本息也已清偿完毕。预计各金融机构最终存量融资平均受偿率大约在 80%以上,全面实现了帮扶初期设定的化解目标。

近两年的财报数据直观展现了浙商银行化解风险的决心:2022年到2023年,该行增提减值准备金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达到45.27%、40.99%,高于股份行平均水平。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险化解也非一日之功。尤其在经济大环境持续承压的当下,不良的清旧控新必然是一场持久战。

而不良清旧控新之外,浙商银行也在主动出击,积极布局优质赛道,攫取优质信贷资源。

2022年,该行抛出“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概念,明确未来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平滑经济周期给银行经营带来的波动性,目标是“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为压舱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经营体系”。

2023年,浙商银行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收占比超33.02%,较2022 年6月提出之际上升近9个百分点,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收增速20%,远超全行营收增速;全年信贷增量的56%投向零售、小贷、供应链金融三类小额分散资产,持续挖潜绿色中收和绿色收入。

浙商银行将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收、绿色收入和1%以下低成本存款收入统称为智慧营收。2023年末智慧营收占比接近一半(49%),成为全行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此外,客户和资产结构的优化显著降低了该行的负债成本,2023年末存款付息率2.24%,相较2021年6月末降低33个BP。

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的资产总额站上3万亿大关,达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91%,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该行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利润双位数增长和营收、利润双增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年营收637.04亿元,同比增长4.29%,自2021年6月以来,营收增速已连续 10 个季度居全国性股份行第一;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50.48亿元,同比增长10.50%,净利润增速时隔 4 年重回两位数增长。

02

经营生态全面导正 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某种程度而言,无论是资产质量的优化还是经营数据的全面向好,都是浙商银行启动“内部生态全面导正”的结果呈现,基本可以肯定该行已完成了自我重塑,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截至4月9日收盘,浙商银行开年至今A股涨幅达18.25%,远超银行板块10.8%的表现。然而,资本市场进一步的价值发现,仍需要等待。

一方面,这与银行股估值的长期低估不无关系。银行股的估值影响要素众多: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变量,行业盈利增速等等。当下,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低增长高动荡的周期,国内经济同样面临着不确定性。

十年前,银行股PE/PB的倍率中位数为6.81/1.12倍,而截至4月8日,A股上市的银行股的动态PE/PB的倍率中位数已经下落到5.25/0.52倍左右,估值区间处于绝对的历史低位,从投资角度而言,安全边际相当充分。

而从股息率、分红比例等维度来看,银行股也表现出了中长期投资价值。2023年,A 股市场中,上市银行的平均股息率达到 5.45%,仅次于煤炭板块。而浙商银行的A 股股息率达到了6.45%,超越工农中建四大行。H 股股息率更是达到了8.88%,最高一度攀升至9.30%。

浙商银行的分红比例同样领先同业。根据《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该行拟向A股、H股股东每10股派息1.64元,分红比例达 31.98%,高于上市同业现金分红的平均水平,现金分红总金额也是高于上一年度金额。

当下,银行业的竞争进入了存量时代,比拼的是“玻璃渣里找糖吃”的能力,经营难度可谓空前。细化到具体银行,要权衡的要素就更加多维:银行的区位、定位、资产质量、战略方向、管理能力、运营能力、产品服务等等,缺一不可。

浙商银行以“深耕浙江”为首要战略,浙江不仅是民营经济重镇、也是制造业大省,同时也是两山理论发源地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作为浙江的唯一一家全国股份制银行,扎根浙江大地,深耕浙江,支持浙江、支持浙商,并拥有中央资本、地方资本和民营资本相融合的三级资本结构,这是其经营基础和经营机制。

当然,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赢得资本青睐的决定因素始终是经营的基本面。战略能否落地,执行力至关重要。复杂系统下要保持顶层设计的有效性,对管理能力是一种考验。

可以看到,浙商银行的人才启用理念已发生重大变化。“把一线营销人员和业务技术人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把真正踏实干业务、懂业务、也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干部推上去。现在能够明显感觉到浙商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在大幅提升,干部队伍的创业热情十分高涨。”行长张荣森表示。

A 股上市五年,浙商银行已经走出了“至暗”时刻,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但行业拐点未现,尤其在一个市场情绪并不高昂的周期里,重拾信心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