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伊波拉来袭免惊 医师传授防护之道

波拉疫情全境扩散!什么是伊波拉病毒出血热,症状与治疗,还有预防措施种种防疫细节,医学专家一次告诉你。

文‧洪宝山

近期人心惶惶,担心伊波拉病毒出血热疫情扩散入侵。中非刚果共和国,靠近苏丹和乌干达的伊波拉河流域,在一大片热带雨林中,一九七六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病毒,在中非当地造成大量死伤,这种新型病毒便以来源地命名为「伊波拉」(Ebola)。人类透过接触感染伊波拉病毒出血热

伊波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发病时,病毒入侵组织造成组织坏死,病患死状极为凄惨,眼、耳、口、鼻每个孔窍流血不止,因而令人心生畏惧。为使民众更了解疫情,本周「理财我最大」邀请台大医院创伤医学部整合医学科蔡宏斌医师,畅谈相关资讯以及如何自我防护。 蔡宏斌解释,伊波拉病毒出血热是出现于人类和灵长类的严重致命疾病,这是一种长得像小虫般的丝状病毒,当病人发病时,以发烧、呕吐和腹泻为警讯症状。当病人出现上述症状后即有传染力,病毒量高达十的十次方(一百亿只病毒),千倍于爱滋病毒发作时,目前的文献报告死亡率为50%~90%。

根据研究,果蝠应该是病毒的天然宿主。而人类透过接触受伊波拉病毒感染动物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非洲地区曾发生因处理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生病或死亡的大猩猩黑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及豪猪等动物而感染的个案,蔡宏斌建议,应该避免接触这些高危险性动物,包含捡拾在森林中已死亡的动物或处理牠们的生肉

一旦人类接触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而感染后,此疾病借着人传人方式,在社区中扩散。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因为透过皮肤伤口或黏膜而直接接触到被感染者或尸体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精液等,或间接接触被感染者体液污染环境,例如衣服、床罩针头等。

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病人就仍具有传染力。因此,病人应接受医护人员密切监测以及实验室检验,以确定病毒已在体内消失;当医护人员决定病人已康复可以返家时,这表示他们不再具传染力,并且不会在社区传播病毒。

但康复后七至十二周内,男性仍有可能透过精液传播病毒给他的伴侣,因此已痊愈的男性病人在这段时间内应避免发生性行为或一定要戴保险套

另外,非洲某些国家的葬礼仪式特殊,在世亲友直接接触亡者大体,因此造成疫情迅速扩散。

而医院产生内部感染的情况并不奇怪,因为医护人员未配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照顾病患。

染病症状与治疗至于染病后出现的症状,在于感染后将引起严重的急性疾病。蔡宏斌指出,初期症状类似流感,突然发高烧、严重倦怠、肌肉痛、头痛与咽喉痛等症状,接着出现呕吐、腹泻、皮肤斑点状丘疹与出血现象。

重症者常伴有肝脏受损、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休克并发等多重器官衰竭。实验室检验则发现白血球血小板降低与肝功能上升。潜伏期为二~二十一天,潜伏期内尚未有传染力,一旦出现症状,就表示具传染力了。

伊波拉病毒出血热仅能以实验室检验方式确诊,随着人类受感染数增加,渐渐在体内出现抗体,个案死亡率从九成降低至五三%。

蔡宏斌更强调,任何去过伊波拉病毒出血热流行的地区,或曾经接触疑似或确定病例,并且已开始出现症状,就应立即就医。医疗人员发现疑似病例也该立即通报,并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蔡宏斌认为,虽然伊波拉病毒出血热仍被视为不治之症,但即时治疗可提升病患的存活率

目前虽无特定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但关于治疗方式,蔡宏斌指出,包含保持病患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监测血氧、血压状态,并大量补充水分或适当输血,补充患者流失的血液与凝血因子,并治疗其他并发性之感染。

预防方式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提供预防接种,但其他预防方式,蔡宏斌归纳指出:

一、在流行地区,应避免接触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动物。如需接触动物,则应该戴手套和穿着合适的衣物。尽量食用熟食肉品,并不饮用生血

二、避免直接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精液,或任何可能被污染的环境。而医护人员如果需要照顾病患,一定要配戴手套和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病患禁止性行为,直到确定精液无病毒为止。病患大体应该被妥当埋葬。

三、由于疾病初期症状较不典型,医护人员照护所有病患时,应该提高警觉并配戴标准的防护配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包含洗手、呼吸道卫生、避免体液喷溅等。如果在近距离约一公尺内照顾疑似或确定个案时,应该配戴口罩、护目镜、隔离袍与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病患的血液和体液。

医护人员染病机率高 做好严密防护

对于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蔡宏斌强调,难免在这次的「抗波圣战」中,产生很大的压力。因此团队工作的心理建设与避免过劳都要兼顾,有标准作业流程(SOP)预防万一的情形发生。(文未完)

【详细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理财周刊》第741期,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提升理财力--理财课程资讯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