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初试428分未进复试”,如何看考研分数线“内卷”?

“初试成绩428分,政治单科成绩65分,比报考高校考研复试线中的政治线低2分,无缘复试。”

“初试389分,比我预计的要高很多,但复试线出来是390分,一分之差隔断了我和我的梦想。”

有的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复试线超过400分,比上一年涨了45分……

继考研国家线公布两周后,近日不少高校的复试线和复试时间陆续公布,而逐渐推高的考研复试线,让不少考研学子陷入考研分数线“内卷”的无奈,甚至与梦中“情校”的复试失之交臂的沮丧。他们中,有人因为经历相似而互相鼓励、重拾信心,准备等待调剂或再“战”;也有人准备看就业机会。

意外

“初试389分,比我预计的要高很多”,“但复试线出来是390分,一分之差隔断了我和我的梦想。”

在社交平台上的简短的叙述中,小Y道出了“389”这个分数带给她的两次意外,以及心情的一起一落。

实际上,有关2024年全国研考的“意外”不少。

去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438万人。这一数据意味着,考研报名人数在连增8年后出现下降——比2023年减少36万人,降幅约7.6%。

438万报考人数远低于此前一些媒体和网友预测的“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当时不少人因此发出疑问,考研报名人数下降是否预示着“考研热”开始降温了?2024年考研是不是更容易“上岸”了?

今年2月26日,全国多省份院校相继公布2024年研考初试成绩。随后,有不少考研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成绩,其中不乏表示“初试成绩比自己预想中高”的,也有人晒出了449分的亮眼成绩。

报考人数下降、初试成绩比自己预想中高,很多人期待着国家线公布,自己进入复试。

不过,2024年考研分数线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想和期望的,出现整体下降。

3月12日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国家线相比去年都有所提高,工学、农学、军事学、艺术学的学硕国家线与去年持平。专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比去年有所提高,教育学(体育除外)、工学、农学、军事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国家线与去年持平。

近期,随着院校自划线的陆续公布,一些考研学子的心情由焦急期待,变为失落遗憾。

在社交平台上,很受关注的是一名初试成绩428分,因政治单科成绩65分(比报考高校考研复试线中的政治线低2分)而无缘复试的考研学子。而这名考研学子所报高校专业中,进入复试名单的人员,初试成绩没有低于400分的,且外语和政治科目成绩最低达68分。

社交平台上,还有人自述,今年考研初试总分398分,在所报考院校的专业排名却只有44名、无缘复试;而在去年,398分在该院校专业复试名单中排第8名。

在评论区,网友为他们感到可惜之余,不禁感叹考研人太多,高分太多。

内卷

不少考研人与准考研人对当下考研的印象之一是,考研分数线越来越“卷”。

考研分数线越来越“卷”确实有据可循。

从2020—2024年的考研国家线来看,以学硕为例,哲学2020年与2021年分数线基本持平,2022—2024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5分、10分、10分;教育学的国家线波动上涨,2020-2024年间分数线上涨了近20分;文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10分;历史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21分;工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9分;艺术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15分。

从院校分数线来看,以湖南大学为例,2024年该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为总分376分,而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划定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复试线高达413分,比2023年进入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复试名单的最低分368分,高出了45分。

同济大学今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复试线为390分,是该校参与研招的所有专业中复试分数线最高的,该专业复试分数线比2023年的375分高出15分。

另外,以武汉大学文学院为例,2024年该学院语言大类学术学位硕士复试线为业务课单科成绩要求120分,政治、外语单科成绩要求67分,总分要求390分;而实际进入复试名单的12名考生中,最低分400分、最高分444分,也即实际复试线为400分。2023年,该学院语言大类学术学位硕士复试线为业务课单科成绩要求100分,政治、外语单科成绩要求55分,总分要求363分,可用计划12、统考上线人数为8,也即进入复试的最低分为363分,比2024年低37分。

这就是为何上述这么多考研初试成绩看起来不错的考生,会与梦中“情校”的复试失之交臂。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4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也指出,专业之间报考热度差异大,是近年考研的一个重要现象。大量理工类专业报考人数较少,而人文社科类专业报考热度不减,竞争激烈,内卷严重。报告以深圳大学为例指出,在报名人数较少(预计报录比小于3)的39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达到34个、占比87.18%,而人文社科类专业仅有5个、占比12.82%。类似的,江西师范大学2024年研招报名人数较多的前20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仅有两个;人文社科类专业达18个。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考研分数线“内卷”、“水涨船高”的以人文社科类专业居多。

归因

在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若要归因,文社科类专业报考竞争激烈,确实是导致部分专业考研分数线“内卷”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志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研招分数线的涨跌变化取决于三个因素:报名人数、招生计划、试题难易程度。

“今年研招报名数减少,招生人数增长,为什么考研复试线还增长,而不下降?”陈志文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研招报名数减少只是给实际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挤了水分”。

陈志文解释,从他了解的数据来看,近年伴随报名人数的高增长,研招初试缺考率也不断大幅攀升;而在2024年研招中,虽然报考人数减少,但实际完成了整个初试考试的学生人数比去年有所增长,并不是下降。

招生计划方面,今年3月初,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介绍去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提到,去年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硕士生11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07%。去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接近60%。

同时,郭鹏表示,将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2023年,理工农医类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过80%。

“这意味着,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在博士,去年硕士招生114.84万,相比2022年增长不足5万,可见硕士扩招幅度有限,不足以对研招复试分数线形成重大影响。”陈志文分析。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高校保研名额增加,统招名额减少,推高了统招生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和复试分数线。

但《2024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伴随招生总量增长,保研名额增加,但推免生占总体招生计划的比例保持平稳,并未出现明显增长,教育部对高校接收推免生设置了不能超过招生计划50%的红线。只是,不同高校之间推免生招生占比差异较大。

关于考研试题的难易,今年“初试428未进复试”的考生在复盘时,将复试落选归因为时运不济、政治科目“瘸腿”,以及今年高分考生多、专业课给分宽松、复试单科线易控制各专业复试人数。

陈志文也指出,试题的难易是影响考研复试分数线高低的最敏感因素之一。考研复试分数线的高低,可能既跟试题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也跟阅卷打分标准的松紧有关,但无需过多评价。

“因为受各种因素影响,分数线高低波动是正常的。同时,这种波动并不影响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因为评分标准和规则对报考同一所院校同一专业的考生来说是一样的。”陈志文说。

变革

在部分专业考研分数线“内卷”严重背后的一个现实是,多年来,文科生升学、求职竞争比理工科生更为激烈。

“多年来,理工农医的社会需求就比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量大,招生量也就相对更大,招考录取率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率也更高。研招、包括高考,都存在文科专业比理工科专业竞争更激烈、录取分数线更高的现象。”陈志文指出,从这个角度来讲,早在新高考下的高中选科中,就应当考虑这些问题,避免以文科更易学、更易拿高分的心态,蜂拥选择偏文科的科目组合,进而未来卷入更为激烈的求学、求职竞争中。

对于当下一些考生考研失败后选择“二战”甚至“三战”、“四战”的现象,陈志文表示,考一次没考上再努力一次可以理解,对于“三战”、“四战”的现象,他尊重但不赞同。他认为,连续多年考研的考生需要想清楚考研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考研到底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若是以考研为名,演变成变相啃老或者回避就业,并不可取。待业时间过长,之后很难再融入社会,找到求职动力,更多是回避。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招考改革话题也逐步走进专家学者和大众的视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世奎曾撰文指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已进入超大规模的新阶段,急需在招生考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赵世奎认为,在专硕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考试适应性,把那些最适合、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同时,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硕士毕业生直接到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硕士层次教育功能定位和培养理念的再认识也颇为关键。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提出了用高考经验改革硕士研究生初试方式的建议。

吴仁彪认为,硕士研究生初试规模已约为高考人数的一半,但初试复杂程度却远超过高考;自命题科目太多,导致工作量太大,容易通过个性化辅导泄密,且不利于调剂招生和划定考研国家线;阅卷人全部来自命题单位,容易衍生腐败。

因而,吴仁彪建议,研招初试尽量采取统一命题方式,可以分步实施;复试可以尽量个性化考试;统一命题考试科目采取统一阅卷方式,防止阅卷腐败问题,可以借鉴高考模式,全国统一和各省市自命题两种方式并存,给高水平大学更大自主权。

陈志文提到,从大方向上,教育部近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研招初试统一命题。原因是,早期我国的硕士培养更像当下的博士培养(主要是培养研究人员),所以要照顾到各所学校的学科发展特点、以高校自主命题为主。近年来,学术研究更多定位在博士层面,且硕士招生规模已经很大,高校自主命题为主的方式已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可持续。

事实上,根据《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起,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业务课考试科目将增设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供相关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目前专业考试设置了统一考试的学科专业有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临床医学、法学等等,已经达到 20 门左右。

陈志文说,统考试卷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命题质量与命题安全,增强考试选拔的公平性、科学性和选择性,也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质量,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分类考试。他认为,未来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根据学科专业情况,初试(笔试)环节逐步推行专业课统一命题将成为改革方向之一。

与此同时,陈志文认为,“用高考经验改革硕士研究生初试”的方式有待商榷。因为研招不同于高招,分初试和复试,且教育部明确要求复试的权重要接近或达到50%,非常复杂。另外,统一命题之后,因阅卷人不同,评分标准可能会不太一样,所以命题统一后不一定能实现理想的招录结果公平。因而,研招专业课统一命题和高考是不同的,需要先立后破,审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