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年多整修 牯岭街小剧场7月试营运

历经2年多整修,百年历史建筑台湾著名实验剧场牯岭小剧场」目前在最后验收阶段,可望在7月试营运。(身体气象馆提供)

历经2年多整修,百年历史建筑、台湾著名实验剧场「牯岭街小剧场」(以下简称牯岭街)目前在最后验收阶段,可望在7月试营运。馆长姚立群表示,间隔两年多,又多了许多不认识、没使用过牯岭街的新生代创作者观众,「期望之后继续带大家认识牯岭街,并且继续把戏剧培育扎根工作做得更好,多和艺术家团队合作,延续实验剧场精神。」

牯岭街小剧场前身是由日本政府在1906年所建置的官舍,1945年国民政府来台,成为台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并在1954年扩建为3楼建筑。1996年在艺文人士争取下,北市府将其规画为艺文剧场,并在1998年委托民间艺文团队管理,曾接手经营单位包括台北市小剧场联盟、如果儿童剧团,自2005年开始由身体气象馆负责管理和营运至今。

资深艺评人黄佩蔚表示,牯岭街的重要性在于,大型剧院空间国家两厅院、水源剧场等,要进场表演的条件门槛高,「但牯岭街是一个规模虽然小、但有足够剧场专业技术的空间,对于作品内容表演者的空间,也有相对的弹性。一个初出茅庐的表演者,很难一下子登上大剧院舞台,但一定有机会可以进牯岭街表演,作为演出的平台。」

资深艺评人吴思锋认为,「牯岭街可说是台湾非商业剧场的摇篮,商业性作品需要讨好观众,非商业的作品,则是挑战观众。此外,牯岭街对展演的思考,是持开放角度,并从中拓展新的可能,像是身心障碍者剧场、行为艺术、实验影像、读舞谱工作坊等,都可看到不同的思考和实践。」

资深剧场制作张宝慧表示,牯岭街保留了实验剧场精神,「有高度的自由和生猛,选择在这个场地做作品,并不是因为制作费不足,而是有想实验的东西。举例来说,国家戏剧院的实验剧场,仍是有某种主流特性,但牯岭街可做到完全的独立性,这应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实验剧场场馆了。」

姚立群表示,「希望之后台湾和牯岭街小剧场同性质的场馆,可以越来越多,未来除了培育人才,期望能和艺术家有更多合作空间,并提供试演阶段呈现的可能,并持续发掘新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