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神秘消失的人?

01

天宝年间,东京洛阳,江南士子顾况与几位朋友在上阳行宫附近园林,游山玩水。

忽然,一片大梧桐叶从溪水上游漂来,顾况赫然发现写着几个字。

他好奇地将梧桐叶捞了起来,仔细一看,叶上题写了一首幽怨的五言绝句: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一眼就看出这首诗是一位深居禁宫的宫女所作。

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哪能个个雨露均沾?

一入宫门深似海,不受宠的宫女日子那叫一个凄凄惨惨戚戚。

顾况才二十多岁,多情善感,当他读完这首诗,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第二天一大早,他也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然后,他特意跑到上阳宫溪水的上游,将梧桐叶扔了下去,随波逐流。

谁曾想,十多天后,顾况好友去上阳宫探春时,捞到了宫女的回诗。

他马上将梧桐叶送给了顾况,只见宫女回复道: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知音难觅,缘分难得,宫女寥寥数语,却让顾况感同身受。

梧桐叶尚能随波逐流,随意留连于春光之中,可失去自由,又何止这个宫女?

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于有情人。

况明日于长游,亦题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得诗以示况,诗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自此之后,这两个天涯沦落人就借着漂流的梧桐叶,互诉衷肠。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军攻陷洛阳。

繁华的上阳宫一夜之间,毁于一旦,宫女们四散奔逃,命如草芥。

兵荒马乱之际,顾况想尽办法,找到了与自己传诗的宫女,两人私定终身,喜结连理,白首偕老。

结局是真是假,已不可考,但是如此传奇的故事发生在顾况身上,一点也不奇怪。

02

顾况,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才高八斗,诗画双绝,精通释儒,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可他点背,在长安、洛阳混了十多年,迟迟没有考中进士,也没有获得权贵垂青。

长安居,大不易,怀才不遇的顾况穷困潦倒,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

更点背的是,31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顾况颠沛流离,饱尝战火之苦。

至德二年(757年),顾况终于考中进士,当了一个小官。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朝堂派系林立,政治黑暗混乱,内忧外患。

顾况心忧天下,见不惯种种乱象,总是仗义执言。

但他位卑言轻,虽有满腹经纶,却无从施展抱负,举步维艰。

而且他嘴巴大,怼天怼地怼皇帝,骂官骂吏骂宰相。

“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

大唐皇帝一味求仙,妄想长生不老,他写诗讽刺道:

武帝祈灵太乙坛,新丰树色绕千官。

那知今夜长生殿,独闭山门月影寒。

一首诗得罪了太上皇李隆基,捎带手把唐肃宗给恶心坏了。

大唐北方官员看不起南方士子,肆意嘲笑南方官员口音,身为江南才子的顾况又写诗一首:

钑镂银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

汉儿女嫁吴二妇,吴儿尽是汉儿爷。

得,顾况又把北方官员得罪了个遍。

这脾气,哪能在官场混得开?

03

乾元元年(758年),顾况被赶出朝廷,贬回老家。

尽管仕途不顺,顾况却没有自怨自艾,始终想方设法,为国牟利。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财政崩溃,江南鱼水之乡是朝廷最重要的赋税来源。

顾况奏请朝廷,改革盐法,开办盐务,担任首任新亭盐监。

盐务千头万绪,干得不好,得当责任;干得好,也不过是小吏干的活,为朝中清流所不齿。

这样的苦差事,其他人唯恐避之不及,哪会自讨苦吃。

但顾况走马上任后,开山凿井,呕心沥血,将新亭监打造成十大盐监之一,一直开凿了200多年。

建中二年(781年),韩滉出任镇海军节度使【管辖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治升州(今南京),后改治苏州】。

韩滉身兼重任,迫切需要一个懂经济的干吏帮忙。

有人向韩滉推荐了顾况。

顾况不仅是一个难得的经济天才,而且他是苏州本地人,对镇海军知根知底。

更为重要的是,他交友广阔,与朝中名臣李泌、柳浑等人是至交好友。

韩滉当即任命顾况为节度判官兼知,主管财政,督运钱粮。

顾况果然不负所望,让镇海军成为了大唐王朝的钱袋子。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建兴王,悍然发动叛乱。

唐德宗赶紧调兵平叛,结果因为没钱犒军,平叛大军哗变,发动泾源兵变,攻陷长安,推举太尉朱泚为帝,改国号大秦。

不久,李希烈称帝(国号楚),卢龙军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自称赵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平卢军节度使李纳自称齐王。

二帝四王共同反唐,兵势炽烈,蔓延半个天下,大唐王朝,岌岌可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顾况和韩滉挺身而出,全境封锁镇海军,修筑防事,将升州打造成一座牢不可摧的坚城,随时准备让升州成为唐德宗南渡长江的行在。

紧接着,两人又打通了与唐德宗之间的联络通道,将援军和军粮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唐德宗手里。

正是韩滉和顾况配合无间,给兵给粮给钱,名将李晟、浑瑊才能迅速平叛,收复长安,让唐德宗大唐度过一次亡国之危。

叛乱结束后,李晟、浑瑊被世人称赞为再造大唐的国之柱石;而在背后默默提供军粮物资的韩滉和顾况,却不为世人所知。

04

贞元三年(787年),好友柳浑、李泌相继入朝拜相,顾况被召回京城。

顾况满心欢喜,以为自己时来运转,终于可以施展抱负。

可两位好友考虑到顾况的脾气,只让他担任高级秘书,先磨磨资历再做打算。

顾况闷闷不乐,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再等时机。

可人算不如天算,变化来得太快。

贞元五年(789年)二月五日,柳浑病逝;三月二日,李泌病逝。

一个月之内,顾况失去了两个大靠山,前途一片渺茫。

李泌葬礼上,悲痛不已的顾况欲哭无泪,苦中作乐,和死去老友说了几句玩笑话。

结果却被御史弹劾,顾况迅速失势,朝中政敌趁机落井下石。

顾况一时气愤,题诗嘲诮权贵的诗: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顾况在诗中将李泌比作丹凤,丹凤既死,朝中那些猫头鹰又会怎么对自己呢?

得,顾况将朝廷所有权贵全部得罪了一遍。

不久,顾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这一年,顾况65岁,他再也无法翻身,贞元十年(794年),顾况辞官,离开饶州,定居在茅山隐修,从此,他消失在了史书当中,也有人说他羽化登仙了。

05

顾况是承接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之间的一代文宗,引领文坛,地位非同凡响。

他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他发掘了白居易。

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时,声名不显,曾写诗拜访顾况。

长江后浪推前浪,面对这个年轻人,顾况想打压一下白居易的风头,拿白居易的名字开了个玩笑:京城的米很贵,居可不易。

等顾况打开白居易的诗卷,看到了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大惊失色,立马改口道:“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居在京城也是容易的。

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唐·张固·《幽闲鼓吹》

然而,这只是一个故事。

白居易第一次去长安准备科举是在贞元十五年(799年),此时顾况已经离开长安十年之久,他不可能在长安见到白居易。

《旧唐书》中则记载,白居易是在十五六岁见到了顾况。

此时顾况正好在长安为官,二人倒是有可能在长安见面。

或许正是因为有顾况的提携,白居易才能声名大噪,接过顾况的班,引领中唐诗坛。

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旧唐书·白居易传》

顾况与白居易的交往真相,已经无法考据,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白居易受顾况影响很大(二人同为中唐讽刺诗的代表诗人),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06

正史里的顾况资料很少,迷雾重重,野史里的顾况更是一个传奇。

传说,顾况曾向李泌学过道术,学成有所得,“身轻如羽”、“终日不食”,顾况70岁那年,喜得一子,可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

顾况老年丧子,悲痛欲绝,他写了一首追悼亡子的诗。

没过多久,他又生了个儿子,取名顾非熊。

顾非熊三岁时,忽然对老爹说:我是您夭折的大儿子,在阴间听到您苦吟悼诗,不忍心看您受苦,就复生再次做您的儿子。

况素善于李泌,遂师事之,得其服气之法,能终日不食……遂全家去,隐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况暮年一子即亡,追悼哀切,吟曰:老人丧爱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时别。

其年又生一子,名非熊。三岁始言:在冥漠中闻父吟苦,不忍,乃来复生。

非熊后及第,自长安归庆,已不知况所在。或云,得长生诀仙去矣。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顾况》

顾况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终究只是一个传说,可他寿命长却是真的。

元和十五年(820年),顾况病逝,享年96岁。

唐朝诗人辈出,多如繁星,可寿命能与顾况比肩的,唯有丘为(96岁)一人而已。

顾况一生,官位不显,虽名重一时,却不为后人所熟知。

他倒霉了一辈子,写了很多名诗,也干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实事。

这辈子,他没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