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大家谈②】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已经跟观众见面。这次演出,无论是演员们的表现,还是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等各门类艺术综合效应,都达到了极佳效果,而最让人惊叹的则是那个横跨整个体育场、面积足有8000平方米的超高清大屏幕。它集中体现了我们的国力之强盛,并在瞬间将数万名观众带入了这部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沧桑历史鸿篇巨作中,让每位观众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党史教育

超高清大屏幕上,精挑细选出来的海量历史镜头,让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在观众眼前“再现”,其中有太多催人泪下的镜头。在横跨国家体育场的超大舞台上,纵向的三层平台与两侧的多层转台,以及“天高任鸟飞”的高空,为8000位演员充分表达爱党真情、展示艺术才华提供了宽广的空间――这种在整体结构上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不仅让整场演出具有教育价值,更使其拥有了艺术的审美价值,由此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最能体现这种天地之间遥相呼应的段落当数那段鼓乐歌舞《新的天地》――首先吸引人眼球的是大舞台的高空中那面悬挂在后区中央不停旋转的巨型大鼓鼓面直径足有10米。固定其上的8位鼓手率先击鼓,隆隆的鼓声代表着党中央发出的“脱贫攻坚”号召。接着是高悬于舞台两侧高空的百面大鼓与百位鼓手,在上下错落的调度中敲击出整齐如一的和声,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伸出的同舟共济援手,最终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与此同时,大舞台的地面上,数以百计穿着金色服装的舞者与飘扬的红旗,既表现出中国人脱贫致富的坚定决心,更抒发出他们告别穷困后的欣喜之情。

这台演出的定位是“大型情景史诗”,演员们再现了英雄们的豪言壮语,足以为史诗提供流芳百世的语汇。譬如董存瑞在解放战争期间,舍身炸碉堡高喊的“为了新中国,前进!”王成在抗美援朝故事片《英雄儿女》中高喊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进喜高喊的“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语言之所以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都是英雄们以宝贵的生命铸就的。

就音乐而言,《伟大征程》吸收了1964年首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成功经验。演出中穿插了大量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歌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国际歌》《秋收起义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东方红》《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国心》,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因为通俗易懂、好唱好听、韵味无穷,更因其形象生动地还原历史、昭示当代、预兆未来,并且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虽然演员们演唱的只是其中的片段,但却能立刻将观众带回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整台演出,舞蹈大多是以“歌舞”“鼓乐歌舞”“戏剧与歌舞”“情景交响歌舞”“戏剧与舞蹈”“合唱与舞蹈”“戏曲与舞蹈”“情景舞蹈”“情景合唱与舞蹈”“器乐童声合唱与舞蹈”等综合形式出现的。震撼人心的舞蹈场面比比皆是:五四运动中,大批热血青年,为了反帝反封建,不畏拘捕和殴打,纷纷走上街头,挥舞拳头,高举标语,抛洒传单;数百位农民高举火把,拿起武器,在井冈山等地陆续建立起多个根据地;大批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在监狱中团结一致,高唱《国际歌》奋力抗争;数百位舞者为欢庆新中国的诞生,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舞着红绸;数十对交谊舞者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轻盈地跳起圆舞,表现花好月圆的心境;数百位红裙少女在足尖上翩跹起舞,赞美更上层楼的幸福生活……从观众席上遥望,虽然看不清舞者的身体质感动作细节、面部表情,但笔者依然为演出中人潮涌动的场面,为时而鲜花盛开、时而麦浪滚滚的构图,为时而斗笠翻转、时而刀光剑影的舞蹈而感动,并对全体舞者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整齐划一的动作表示敬佩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客席教师,三个月前,我曾目送千余位00后学子人手一只旅行箱,登上去往训练基地的大巴车。尽管观看演出中,我未能辨认出任何一位学生的面孔,但我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经过近三个月的淬炼,已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作风上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我深信,这段特殊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作者:欧建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舞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