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 人间值得:威廉·詹姆斯的经验
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实用主义和实证心理学的创始人。1895年,这位美国哲学之父发表了一场题为“人生值得过吗?”的演讲。对于詹姆斯来说,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25年前,年轻的詹姆斯确曾在一场存在危机中考虑过自杀。事实上,正如约翰·卡格(John Kaag)所写,“詹姆斯的整个哲学,从始至终,都是为了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即他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它可能也能拯救你的生命。
麻省大学洛威尔分校哲学系教授卡格在新著《病态的灵魂,健全的头脑:威廉·詹姆斯何以拯救你》(Sick Souls, Healthy Minds:How William James Can Save Your Life,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叙述了詹姆斯的生平与思想——他优渥的童年,他的存在焦虑,他的浪漫关系,他职业上的成功与失败,同时交织进卡格自己的故事——结婚离婚,抚养孩子的经历。这部夹杂着思想史、回忆录,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工具箱的作品告诉人们,何以威廉·詹姆斯在今天仍然能直接而深刻地与所有努力赋予生活以价值的人对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病态的灵魂,健全的头脑”这对概念出自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他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永远积极乐观,即便身处逆境,另一些人则始终郁郁寡欢,缺乏生活的目标感。他认为这是人类经验中对世界的两种体认模式。
卡格认为,詹姆斯之所以会抑郁,是被决定论麻痹了。所谓决定论认为,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类行为,都是由前一个事件所引起,可以用前一个事件来解释,因此自由意志是一种幻想。直到1870年,处于人生低谷的詹姆斯仔细阅读了一位不知名的法国作家、隐居者查尔斯·雷诺维耶(Charles Renouvier)的《随笔》。雷诺维耶认为,个人自由意志“可以打破机械序列的逻辑连续性,成为另一系列现象的始因”,并强调,一个人仅通过抽象的论证是无法解决决定论的问题的:“要真正领会(自由意志存在)这一点,需要一个行动或措施。”据卡格说,这本小书为詹姆斯提供了通往大马士革之路的时刻。詹姆斯觉得自己仿佛获得了重生,下定决心:“这是我第一次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我应该是会相信自由意志的。”
詹姆斯笔下有一位英雄——歌德,拥有“天才、伟力和魔魅”。相比之下,大多数人都不愿冒险,缺乏胆识,被机器人化的行为模式也即习惯所束缚。詹姆斯曾建议:“仅仅是出于操练的目的,我们每天都应该至少做两件自己痛恨的事情。”
卡格解释说,与哲学理性主义者不同,詹姆斯信奉“具身认识论”。在他看来,当我们接受一种信仰时,不仅仅是一个大脑过程。“要假装我们能行。”他写道,“当我们形成自己的哲学观点时,我们内心的整个人都在起作用。智慧、意志、品味和激情相互配合。”
我们的激情也不是孤立的、脱离行动的内心扰动。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卡尔·朗格(Carl Lange)创立了著名的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该理论可以总结为:“我们不是因为开心才笑,而是因为笑才开心。”同理,一个人也不是因为沮丧才躺在床上发呆盯着吊扇看,而是因为盯着看才沮丧。与其坐等阴郁的情绪过去,或试图找到一个所谓正确的想法或论点把自己从情绪中拉出来,詹姆斯建议我们把自己从床上撬起,用类似瑜伽练习的方法,振奋精神。
然而,对于已经无法健康行动的人来说,“在做到之前先假装做到”的策略似乎行不通。但在今天这个过于依赖生物化学的时代——也就是心烦意乱的时候,自认为除了服用药物什么也做不了的年代,詹姆斯的方法仍然值得一试。这位自救的哲学家坚信,我们不能把意识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相反,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一个奇迹,一个令人惊叹的物体”,是可塑的,以难以解释的方式不断变化。事实上,詹姆斯所有的实用主义都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是否真理应该由它对我们生活的实际影响来判断,这是对意义危机的一种回应,也可能是一剂解药。卡格提醒我们,尽管詹姆斯强调意志,但他关于健全头脑的理念也仰赖一种放松的接受能力——一种重新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对詹姆斯来说,一个健全的头脑始终须保持活跃与被动间的平衡。
卡格还著有《与尼采一起徒步》《美国哲学》等作品。
作者:黎文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李纯一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