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货贸谈判农业应采何种对策?

文/李武忠两岸货贸协议谈判经过12轮谈判双方在许多议题已达成共识,唯对于产品全面开放双方尚有歧见将尽快展开第13轮谈判。

在立委举办的首场「两岸货品贸易协议」公听会中,全国渔会总干事呼吁政府应保护内需型养殖及近海渔业,「不能开放」石斑牡蛎文蛤、鲭鱼、吴郭鱼…八种鱼货农委会主委直言无法同意,透露出政府部门很可能在农业议题上做出若干让步,让农渔民感到忧心忡忡,政府一再强调完成货贸谈判的重要性,为何不能拿出具体的措施安民心呢?

根据媒体报导政府有意开放中国禁止之320项「农产加工品调制食品进口(属二级农业),惟这些将进口农产加工品虽然品质或不及于国产品但拥有价格、数量等优势,是否对国内相关产业、原国产加工品销售、食安、产业供应链以及政府正大力推动的农业六级化(1生产 ×2加工×3行销)产生不利影响,政府部门必须要有相当可信的评估数据及完备的应变措施来说服受波及产业,否则不应片面决定,应该留给拥有新民意的执政团队来定夺。

对于现行禁止自中国进口830项农产品,在无法完全守住的前提下,究竟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农民、产业最有利呢?是政府打算开放320项「农产加工品及调制食品」方式?还是专家学者建议的针对830农产品中,国内没有生产目前开放由国外进口的农产品同意纳入中国并采WTO允许的关税配额、特别防卫措施来管控;对于若干敏感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香菇花生大蒜、茶叶、吴郭鱼、文蛤、红豆…等坚持不予开放的方式?因这类敏感性农产品在中国生产成本低且数量庞大,许多系由台商携带台湾品种到当地种植若可直接回销台湾,势必对国内相关农户及产业造成严重冲击,相信渔会代表发言已经给出答案,政府官员不能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中国对我国农产品开放超过90%,而我国却未对等开放(非未开放),主要症结在于两岸农业规模、消费市场等过于悬殊,使得两岸农产贸易天平极易倾斜。为此有必要对国内重要农渔产品采取适度保护措施(包括适当补贴,美国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系来自政府补贴)乃天经地义。事实上,中韩签定之FTA,南韩未开放中国大陆的稻米牛肉猪肉等农渔业产品进口;日本政府在号称自由贸易度最高的TPP谈判中,也对于五大重要农产品零关税的要求争取到相当有利的条件。谈判本就有给有取,站在贸易谈判立场,中国官员当然可以提出开放要求,但货贸、服贸并非单纯经济议题,它还涉及外交、政治、国安范畴,在中国不愿意台湾一面倒向美日联盟之际,我国官员应该善用局势,以最小的付出争取最大的利润,不能落入「台湾占尽便宜」的错误思维,别忘了中国谈判团队代表多师承周恩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总设计师),而胜负往往决定于对方的自以为占上风,台湾谈判团队真的应该以历史为鉴!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