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青海省委书记在青海湖周边蹲点调研

据《青海日报》消息,5月29日至31日,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青海湖周边蹲点调研,并主持召开青海湖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建设专题会和蹲点调研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正确处理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生动实践,有力推动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让青海湖成为大美青海“皇冠上的蓝宝石”。

三天时间里,陈刚前往环湖地区的海南州共和县、海西州天峻县和海北州刚察县、海晏县以及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省交控集团,通过实地察看、随机抽查、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督导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详细了解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层保护站点建设、刚毛藻治理、景区景点提质升级、污水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探索、旅游联农带农成效等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深入查摆问题、现场研究解决,并看望援青干部人才代表。陈刚指出,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强化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和农牧业面源污染监管。提高审美能力,加强环湖公路、乡村民宿等旅游风貌管控。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有组织的规范经营,让环湖群众吃上“生态旅游饭”。用好管好生态管护员队伍,让管护员成为发现生态环保风险的“哨兵”。

陈刚强调,在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基础上,有关地区和部门共同努力,各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实干担当,青海湖国家公园和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青海湖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要用心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敬畏之心做到生态保护无上限、旅游发展有下限,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要用正确的思路找到发展的出路,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研究,注重规划先行和统筹谋划,牢记国家公园设立的初心使命,坚持“多规合一”、坚持负面清单管理、坚持细节决定成败、坚持统筹考虑规划的编制与落地,不断提高规划的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在景区景点建设中保持定力、精雕细琢、久久为功,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正视存在的风险问题,深入理解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找准工作方法路径,既保持只争朝夕的紧迫,也保持谋定后动的审慎。要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定“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的信心,形成“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的良性循环,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青海江河湖泊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善

据《青海日报》消息,5月29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十年间,青海坚持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要素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多措并举强化河长制湖长制新型水管理机制运行,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893项,核查河湖遥感图斑9585项,认定问题199项、完成整改172项,整改率86.4%,河湖问题大幅减少、面貌历史性改善,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

加大系统治理保护力度,全省水利行业实施水土保持项目439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65平方公里,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提升,全省3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达标比例达100%。拓宽河湖系统治理路径,一体推进河湖健康评价与幸福河湖建设,已完成17条(个)幸福河湖建设,全省各族群众对河湖综合治理保护满意度超过90%。

不断复苏河湖生态,实施黄河源水电站拆除,及拆除后上游扎陵湖、鄂陵湖消落区生态治理修复,落实湟水、格尔木河、隆务河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确定引水式水电站生态基流下泄标准,开展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与评估工作。

同时,强化防洪保安,加快完善黄河干流、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并严格落实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完善水旱灾害防御汛期调度指挥工作制度,修编水库(水电站)、山洪灾害防御、在建工程等各类预案2449个,水旱灾害防御“三大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