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力找证据 大禹治水属实
台大人类学系美籍教授高德。(中央社)
喇家遗址发现死于古代一场地震的3名儿童骨骸。(新华社)
「大禹治水」考古团队大陆学者吴庆龙提供的照片,是黄河上游官亭盆地中溃决洪水扇,所形成的台地。(新华社)
大禹铜像。(新华社资料照片)
大陆长江、黄河近百年洪灾事件
台大人类学系美籍教授高德、美国普度大学教授达里尔‧格兰杰与大陆学者吴庆龙率领的多位大陆学者、专家所组成的考古团队,在8月5日出刊的第353期《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中国相传数千年的「大禹治水」故事的确存在,也为夏朝的历史真实性及起始年代提供重要支持。
这篇《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论文,聚焦于青海省的地质调查,提供黄河流域在西元前1920年爆发大洪水的证据。
相传上古帝尧统治时期,中原洪水泛滥,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帝尧命鲧(音同滚)治水,鲧用「障水法」,在岸边设置堤防,阻止水漫农田,但历时9年仍无法成功,因此,帝尧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喇家遗址现儿童骨骸
禹视察河道,检讨父亲失败的原因,改采疏导河川的方式,以13年时间,疏通9条河,彻底解决黄河的洪水泛滥问题,舜帝因而禅让帝位给禹;禹以「夏」为号,建立中国首个王朝。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表示,学界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从没发现相关科学证据,直到2007年,他前往黄河上游、青海省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团队偶然发现一些特殊的碎屑,确认是4千年前巨大洪水的沉积物。
团队还在以发现世界最早面条著称的喇家遗址,找到死于古代一场地震的3名儿童骨骸,以放射性碳定年法检验,发现他们死于西元前1920年,测定当时可能发生一场强烈地震,在积石峡引发山崩,土石堵塞1.3公里宽的黄河河道,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有40层楼高
参与研究的高德教授表示,6到9个月后,堰塞湖水量有185至210公尺深,高度相当于台北101大楼40楼。当土石无法承受源源不绝的河水而溃堤,多达110亿至160亿立方公尺的湖水迅速流向下流,形成洪水,威力足以为祸下游2千公里的黄河及支流,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传说的源头。
葛兰杰教授表示,这场灾难性的大洪水,是地球过去1万年来最大洪灾之一,「相当于亚马逊河历来测量到的最大洪水」。
本篇论文也探讨考古学上所见大洪水与社会政治转变的相互关系,和史学上的纪录是否能相呼应。研究团队认为,若夏朝的成立和历史上记载的大洪水确实相关,且本篇论文所讨论的大洪水事件,在程度与时间上皆符合《尚书》和《史记》的记载,夏朝可能是始自西元前1900年左右,而非先前认为的西元前2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