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生交流淪單向 陸發禁令學位生大減
台北市补习教育事业协会总干事张浩然谈述两岸学术交流不如以往,其中原因包括政治氛围、中国经济每下愈况、疫情等影响。图摄于4月29日。 中央社
两岸学生几十年来透过学位生、研修生、交换生、参加营队等方式交流,过去台生赴中有过一年7000人热潮,陆生来台也于7年前达近万人的高峰;但近几年两岸学生交流不如以往。
根据业界人士及学者观察,这几年受到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影响,两岸学生交流有下滑趋势,加上中国经济不景气、两岸政治紧张、台海不稳定等其他因素,使得两岸学生在各层面交流情形每下愈况。
两岸学生交流有近40年历史,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政府自1985年正式开放台湾、港澳与华侨学生进入中国高等院校就读,1987年招收第一位台生。
据陆委会统计,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中国大陆求学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
中国媒体「人民日报」曾于去年宣称,每年有数千名台湾学子赴中就读,成长21%。不过陆委会于2023年强调,近5年台生每年赴中就学人数均未达400人。
据教育部表示,目前台湾未针对台生赴中就读进行人数统计调查。
台北市补习教育事业协会总干事张浩然指出,台生赴中主要就读工程、医学、商贸、艺术4项专业,2008年为台生赴中主要高峰,约有7000名台生,其中7成是大学生,3成是研究生。
台湾于2011年首度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学位。据教育部统计资料,开放第一年有928位中国学位生,随后人数逐年增加,在2017年达到巅峰的9462人,其后每年人数转为下降。
4年前,中国以COVID-19疫情考量为由,暂停中国各地学生来台就读学位,此举也被认为牵涉政治因素。当时宣布陆生不能来台就读,不过已在台湾的陆生可选择继续在台就学。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截至去年底,在台陆生仅剩2128人,其中最后一届就读大学学位的陆生已于去年毕业。
张浩然曾担任2007年海峡两岸高中数学竞赛夏令营副团长,他感叹,两岸学术交流不如以往,其中原因包括政治氛围、中国经济每下愈况等影响,疫情更是最大因素,当时来回两岸的学生得配合双方防疫规定,执行两边的居家隔离或住进防疫旅馆等措施。
他表示,「这3年对于要去那边念书的孩子是很大的麻烦,他只要回来台湾,就得关个7天、14天,到大陆去更惨,连跨区域都要关,所以这种情况下,到上海又到北京去,1个月就没有了」。
另外,相较于赴中国就读大学,张浩然观察到同样可以使用中文生活的环境,香港这几年对于台湾学生更有吸引力,除了就业、自由市场等因素外,香港有些大学采取4年全英语授课,学生不必大老远跑到欧美国家就读,又能增加视野及语文能力,据他观察约有上千位台生在港就读。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连续18年举办两岸学生夏令研习营,曾有200多人参加的盛况,去年却仅剩个位数,长期主办夏令营的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陈德升去年宣布营队将停办。
陈德升表示,「这两年举办营队特别辛苦,原因为大陆阻断交流,虽然管道仍在,但陆生来台申请难度增加」。
他说,「去年为参加营队的陆生办理17张入台证,但实际上来台的只有8人,大陆方面不直接让陆生飞来台湾,大部分的学生得从第三地转机赴台,如泰国、香港、韩国;但台生过去大陆没有障碍,台湾不会阻挡,双方的交流变得有点单向」。
针对台生去中国参加营队的趋势,陈德升表示,与以往相比有减少,原因可能是台湾年轻世代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不高,主要是受到中共文攻武吓影响;台生赴中国交换的状况也在疫情后变冷,热潮不如以往,推估恐是受到两岸政治紧张的影响。
人身安全也是两岸学术交流时常被讨论的问题,陈德升认为,中国鼓励台湾学者过去交流,但有部分人士考量安全问题,所以交流人数减少中。
政大国际关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德升讲述去年举办营队中生来台现象,这两年来举办营队特别辛苦,主要为中国阻断交流,虽然交流管道仍在,但中生来台申请难度增加。图摄于4月16日。 中央社
张浩然观察,过去台湾家长选择让孩子到中国念书的原因在于,希望孩子毕业后留在中国就业。现在经常传出台海不安全的声音,使部分家长对于让孩子到中国念书的念头动摇。
目前就读台湾大学研究所一年级的陆生A,是最后一届开放来台就读学位生的陆生。他对陆生来台就读制度被中断表达可惜,认为台湾学校对陆生是另种选择,可以拓宽升学途径。倘若陆生之后想去其他地区求学,台湾是很好的出发点,因为从中国申请海外其他学校,同期竞争的人会比较多。
中生A分享在台就学的收获时表示,他观察到两岸人文环境有些不同,例如关于事情思考的出发点,「在大陆就读高中时,发现同学的想法相差不大,但台湾同学的想法都很有趣」。在台湾也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省份的陆生,更有机会接触来自各地的同学。
另一名来自福建的陆生F表示,「若现在是高中生身分,得知没有机会来台就读会感到非常遗憾」。他认为在台湾最大的收获是世界观,最有印象的是大学教授阐述较多女性主义、LGBTQ议题,台湾在这块有持续发展迹象;中国则在觉醒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