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教授来哈佛 兼谈上海与望月楼
传记文学第736期《林文月教授来哈佛-兼谈上海与望月楼》
一向爱读散文名家林文月教授的文字。一九九○年她的儿女都已留美,先生郭豫伦也已退休,多住在加州,她常独居台北辛亥路的家,一九九三年夏她从台大中文系荣退后,即移居旧金山团聚。
深居简出的当代美谈林教授,二○○二年十月三日星期四前后,竟应百年首位哈佛燕京中国历史及哲学与儒家研究讲座教授、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杜维明社长邀请来哈佛,并应耶鲁百年首位华裔女性系主任孙康宜讲座教授邀请去演讲。除了杜、孙教授伉俪邀请的深厚情谊,希望她走出前一年的丧夫之痛,也期顺道探望耶鲁东亚图书馆担任资深主管的陈晓蔷她的老同学。
忆起一九八五年秋天,她曾短暂来访哈佛,听说她在张淑香教授哈佛读博的宿舍小小的书桌上,便翻译工作起来……也见了宇文所安(Stephen Owen)、郑清茂、吴宏一等近在哈佛的教授,短时间中,只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一瞥见过她从容捧书而返的身姿。
哈佛燕京楼午餐会演讲会场,学者文友纷纷慕名而来主讲与听众皆配合我们的正午时分。主题是文学史上的六朝。她谈文学、说艺术、论翻译,讲述古典全链起来。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优雅的作品与她的姿容一样,收放都饱含高风的韵致,是我们散文界的经典,传颂不歇。因协助举办负责伴同参与,而能亲炙获得赠书。日后幸还能得旅居旧金山湾区的她指教联系。后微信盛传她在沪日故居,文友纷纷热心询问,我还打奥克兰电话向她禀告,之后由公子代为电邮通讯。
她一九三三年生于上海日租界,启蒙教育是日文,精通双语为她后来日文译作奠定了语文的根基。祖籍彰化,但一生都没住过彰化,在上海生长。在上海时出门讲上海话、在第八国民学校讲日本话、家里讲台湾话,虽习以为常,实在颇有认同的问题。一时之间乍难明了台湾人的时空。
著名家族牵引的历史变幻,也经她继志述史,诗文,家谱年谱,得往还亲友口述,撰写《青山青史》一书,可读到连横进步办报,报务鼓吹维新,组织南北诗社唱和,宴饮清谈交游菁英,及为夫父祖为子的鲜活面貌与诗心情志之寄托。在作品中,不少谈及连家特别是曾外祖得政公和外祖父连雅堂的气节。她手足先后四人入台大,学政治的连战等,仅她是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前辈。舅舅连震东学的是经济,得知她考中文系,竖起大拇指:外祖的文学遗志有承继了。
她外祖连横晚年,并未如诗所写移家西湖上。十里洋场的虹口一带,比较安静。外祖外婆住闹中取静的公园坊,两层楼的小洋房,安享比在台湾更清静的老年生活。她家在江湾路,与他们隔着草坪,方便往来。她出生后更有含饴弄孙的安慰。
其母曾说:别看你外公写起文章来笔力犀利如剑,抱着妳的手,可是小心翼翼抖抖颤颤的啊。她太小,无法记忆。
但仿佛学步不久,外祖带去对面的虹口公园散步,她总是顽皮地跑在前面,身著白府绸衫裤瘦高的老人,不得不辛苦弯腰来牵她的手。
也依稀记得被带到外祖居所的二楼。外祖躺罩着大白布。床的周围是啜泣的亲人。稚弱的她感觉白布代表死亡。一九三六年夏,外祖五十九岁肝癌病逝。两月后,舅母满族赵兰坤在西安得一婴,遵嘱取名连战。
她十二岁时,因战事,血脉至亲的舅家才迁居上海,那时连战九岁,她说起聪明而帅气的表弟,一直接受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