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爷爷教跳舞 小朋友说「才不是这样」
云门舞集创办人池上的孩子以十堂课学会林怀民代表作《薪传》里的〈耕种与丰收〉段落。(台湾好基金会提供/李欣恬台北传真)
「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今年迈入15周年,过去经常到艺术节演出的云门舞集也刚好满50周年,台湾好基金会与池上乡文化艺术协会邀请云门重返池上演出。(台湾好基金会提供/李欣恬台北传真)
云门舞集创舞者以天地为舞台,在户外演出,也需要克服刮风、下雨、出大太阳等考验。(台湾好基金会提供/李欣恬台北传真)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代表作《薪传》里的〈耕种与丰收〉段落,展现和土地连结的原生力量,今年3月有素人跳的版本,10月又出现池上小朋友跳的版本,特别的是,由林怀民亲自教学,小朋友以十堂课学会这段舞蹈演出,成为「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的彩蛋,令观众惊喜。
「池上秋收稻穗艺术节」今年迈入15周年,过去经常到艺术节演出的云门舞集也刚好满50周年,台湾好基金会与池上乡文化艺术协会邀请云门重返池上,艺术总监郑宗龙特别将《天光.霞》打造池上专属版,而彩蛋的〈耕种与丰收〉,则是由池上国中与福原国小、万安国小的学生共同完成。
〈耕种与丰收〉段落是使用作曲家李泰祥的音乐,舞蹈动作表现农民插秧时弯腰后退行走的模样,有趣的是,林怀民在教学时,特别告诉小朋友这个典故,说明舞蹈动作灵感是来自耕作时插秧的动作,小朋友也可爱地回应,「现在不是这样了,都用机器插秧了。」
郑宗龙表示,他也曾跳过全版的《薪传》,很佩服这次的小朋友们可以完成难度这么高的舞作。
而这次他打造的池上专属版《天光.霞》,舞者们以天地为舞台,少了灯光和舞台设计,有自然灯光和稻浪,但舞者也需要克服户外舞台的变动因素,有时出太阳时,地板烫到脚会破皮,阴天刮风时,又需要克服强风,在舞台上稳住自己,跳完整部作品,是云门舞者另一种舞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