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疑惑的奥运会开幕式:LGBT就是种现象,为啥非要感到自豪?

有关巴黎奥运开幕式,马克龙之前早就说了——“我们将用本届奥运会,展示法兰西的辉煌”。

结果展示了个啥?

法兰西文化非常厚重,能代表法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单是找一帮人穿上近代服饰,合唱个马赛曲,就足以镇场子了。

然而,开幕式的那种为了“政治正确”而近乎偏执的宣扬,却让这些伟大的元素瞬间黯然失色。

(饱受僵人综合征折磨的席琳·迪翁,可能是现场表演者里看起来最正常的一位了)

贞德、大革命、巴黎公社、拿破仑、《马赛曲》、《国际歌》、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居里夫夫妇、戴高乐...

或者就主打“法国风尚时间线”——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一战后兴起的诸多超级奢侈品牌,它们对人类服饰审美的推动和演变...

哪个不比一群雌雄莫辨的表演者更能代表法兰西文化和人类的美好向往?

特别是这堆造型辣眼睛的裸男、胖女、未成年人cosplay的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

要知道,人家狮驼岭的妖怪最起码可都是穿衣服的!

看到这儿,我的第一反应并非是网友们说的——金毛狮王,反倒有种莫迪老仙“上了桌”的错觉。

况且,印度教的很多神仙,都是蓝色的皮肤。

还有下面这个“三人行”情节,应该不太适合小孩子观赏。即便大人看了,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隔着屏幕都尴尬。

这儿办奥运会呢,你们仨跟奥运精神有半毛钱关系?

就连咱们见识多广、训练有素的央视解说员,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也陷入了沉默,赶紧切换了镜头。没成想,结果一分钟之后,再回来时,这仨“雌雄莫辨”的表演者竟然还在继续...

而且,不单是咱们的央视沉默了,很多其他世界著名媒体遇到这个情节时,也都尴尬的说不出话来...

其实,像黑人女歌手圣-谢雷尔在巴黎大皇宫屋顶,缓缓唱起法国国歌《马赛曲》。同时伴随着音乐,十座镀金雕像缓缓浮现,以颂扬法国历史上杰出的十位女性代表...以及演出中的大量黑人演员,这些安排大体上都没啥毛病。

女权、有色人种争取平等,原本也属于近现代法兰西精神的一部分。特别是那些非裔法国人,无论是看历史还是现实,跟法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历史上,法国曾是占有非洲殖民地最多的国家。至今,非洲依旧存在大片的法语区。二战时,法属殖民地人民还曾积极支援过“自由法国”,并主动为“光复法兰西”而战。

从现实上看,无论是如今法国的廉价劳动力还是体育事业,他们也都有贡献。

所以,法国黑人在开幕式上多露露脸,情有可原。更何况,法国体育确实很仰仗黑人兄弟姐妹们。

但你说这位身材妖娆的“金发胡子美女哥”,穿着夸张的三点式套装,以“夜店风”的舞姿在镜头前蹦迪,这个就不好理解了...

以至于有人笑道,本来是人类群星闪耀的开幕式,整成了一些生物的群魔乱舞。现场的雨,那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难受的流下了眼泪。

上一届东京奥运会,让观众不好分辨是阴间还是阳间;

巴黎奥运会,则是让观众们分不出来——男女!

老实说,如果这不是给大众们看的,我不小心看到了,看不懂或者看着不舒服,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但作为奥运会开幕式,它就是面向各国大众,给你我这样的普通地球人看的。

然而,各国观众们看了后大都表示,真的理解不了,感觉辣眼睛。这时候,非要跟我们谈“包容”和“多元化”,是不是有点讽刺了?

还有那个如今用来形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最多的词汇——“松弛感”。

到处乱窜还摔跟头的蹦迪者,奇装异服、雌雄莫辨、把韩国念成朝鲜、升旗时把五环旗给弄反了等等——这不是“松弛”,这更像是个草台班子不负责任,拿了钱没认真办事。

据报道,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总花销差不多在1.3亿欧元。

作为对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花费折合成欧元,是3500万。

就这,还号称节俭、环保?能经得住审计吗?

或许,这个担心还是多余的了,在如今“正白旗”当道的西方,和LGBT相关的事务,没人敢惹。哪怕随口一说,都得踩雷。

典型的,可以参考《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的遭遇。

2022年1月,她作为《哈利·波特》之母,竟然被拒绝参加电影《哈利波特》20周年纪念庆典。

因为,罗琳不久前曾转发了一句话——“新冠疫情之下,我们应为有月经的人创造一个更平等的世界”。后来又在社交媒体上评论,人们应当警惕这跨性别人群中潜在的犯罪可能者,从而威胁到那些生理上的女性权利。

此话一出,马上就激怒了那些没有月经的“女人”,他们开始集体网暴J.K.罗琳这个生理上的女人。

很快,连《哈利·波特》的主演们也都站了出来主动跟J.K.罗琳划清界限,予以自保——除了伏地魔和马尔福,几乎所有演员都迅速表示,自己反对J.K.罗琳。

特别是《哈利·波特》的女主角艾玛·沃特森,反应最为强烈。她穿着支持跨性别的T恤拍照,连发几条推特,激动地指责J.K.罗琳。之后又干脆宣布和J.K.罗琳断交。

就这样,一旦你入了LGBT的群,你就成了没人敢惹“特权阶级”,甚至还能掌握一定的职场密码。

比如,下图这位经常“一问三不知”的白宫新闻发言人(新闻秘书)卡琳·让-皮埃尔。

女性、移民身份、黑人、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还是公开的同性恋人士(皮埃尔的同性伴侣是一名 CNN 女记者玛尔弗克斯),皮埃尔堪称美国“政治正确”食物链顶端般的存在。

有了这种多重“政治正确”的buff傍身,即便她并未表现出足够的业务素养,也没啥太大关系。

还有这位,是现任美国能源部核能办公室乏燃料和废物处理部门的助理副部长——山姆·布林顿。

在人才济济的美国能源部,不掌握点“职场密码”,怎么能顺利脱颖而出呢?

而下图这位雷切尔·莱文上将的升职经历,则更为令人惊奇。

在去年被任命为美国四星级上将之前,她竟然连一天兵都没当过,但却当过54年的“他”!

在当“他”时,莱文先生和前妻育有两个孩子。2011年,他做了手术,成了“莱文女士”...此后就一路开挂,迅速飞黄腾达起来。

要知道,如今美国没有五星上将,这个四星上将,就是目前美国军衔的最高级别,素来对服役经历和相关战斗立功情况,都有着很严苛的要求...

这是北约的一个跨性别军人交流会。“她们”都曾经是“他们”。

要说为什么西方军人的变性比例会普遍高于民间,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跟现役军人不错的医保福利有关吧。

咱们再把目光转向存在感不太强的大洋洲。

大家可能不知道,新西兰,也是个LGBT运动的“扛把子”选手。

目前的新西兰政府议会,特别的“包容”和“多元化”——11%属于LGBT。20名内阁部长中,有3位是LGBT人士。

这个LGBT群体主要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流性人、酷儿等人。现实中,该群体在全球各国的统计数据中,被医学承认的比例其实只占1%-3%。

而且,虽然有安妮·李斯特(同性恋)、奥斯卡·王尔德(双性恋)这类的天才作家,艾伦·图灵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但并未有任何研究表明,LGBT群体的智商和各方面的能力普遍高于主流性取向人群。

但令人迷惑的就在这里。

最近这些年,LGBT群体,一直在高呼,我LGBT,我骄傲,我自豪。

这就让人感觉很抽象了——你干啥了,你就骄傲自豪了?

按照常理,你得做出个什么贡献,哪怕是取得点什么业绩,才能用“骄傲”一词。

LGBT就是个现象,你啥都没干,光号称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就骄傲自豪了?凭什么?

或许,所谓的骄傲自豪,更多是对某种“特权身份”的向往。

于是我们看到,连马斯克的“嫡长子”都被忽悠着做了手术,儿子变闺女,直接气炸了这位手握“金山银山”的老父亲。

马斯克在采访中直言——他(儿子)已经死了,被美国的觉醒精神病毒(woke mind virus)杀死了...

显然,如今的白左圈子,就是为了多元而强行多元。如今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更是把这类操作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真正尊重差异的社会,应该是一种让你我感觉不到差异的环境。而专门去抬高某些少数群体,赋予这群人很多特权,只不过是为了加深群体之间的隔阂、激化底层之间的矛盾罢了——发动群众斗群众,以防止他们团结起来对抗“真正的敌人”。

你以为管事的疯了。实际上,这伙人比谁都看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