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我的小孩是同志 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出柜,身为父母,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图/取自免费图库Unsplash)

●留佩萱/美国心理咨商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候选人。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她是同志,你会怎么回应?你的心里会有哪些感觉?

对于大部分的异性恋父母,如果不熟悉同志,那么,当你听到孩子坦承他是同志时,内心可能会产生许多复杂的情绪和想法。

你可能会责怪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孩子变成这样?」

你可能会疑惑:「同性恋是暂时的吗?能不能改变?」

你可能觉得失望,因为你过去对孩子未来的想像就是希望他能够成立一个异性恋家庭。你可能害怕,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像电视上一些人「形容」的同性恋──伴侣复杂、容易感染爱滋病

或者,你可能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是同志而被嘲笑歧视?你也可能觉得丢脸或是羞愧,因为你不知道亲戚朋友或是街坊邻居会怎么说。甚至,如果同性恋和你的宗教信仰相违背,你可能觉得生气、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果你心里冒出以上这些情绪或是想法,并不奇怪。毕竟,我们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常常会有许多偏见和误解,这些偏见可能来自你的成长过程中周遭的人所传递给你的讯息,而这些讯息内化成你的信念,成为你看待事情观点。所以,孩子向你出柜时,你可能充满各种情绪、无法立刻接受。

出柜前孩子的焦虑痛苦

那么,你有想过,孩子在向你出柜时,他是怎么想的吗?

我曾经咨商过几位正在探索自己性倾向的国中生以及大学生,「性倾向」指的是一个人在情感上吸引同性或是异性的倾向。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要等到成年后才会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异性还是同性,但是,研究显示,青少年第一次感到「对别人有好感」的平均年龄大概是十岁左右,也就是说,不管是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就知道自己的性倾向了。

我咨商过的这几位青少年以及大学生,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正在探索自己和同性间的情感关系、正在学习如何接纳自己。我在他们身上看到期待与兴奋,但却也夹杂着许多焦虑与痛苦,而这些焦虑与痛苦,大部分都是来自他们的家庭。

他们告诉我:「我绝对不能让我爸妈知道,如果让他们知道我就完蛋了!」、「我的表哥是同性恋,我爸就常常私底下说同志很多难听的话。我不能跟我爸说,他一定不会接受!」这几位个案都还没让父母知道他们是同性恋,因为他们害怕被父母拒绝、辱骂嘲讽,甚至被赶出家门。原本应该要是个避风港的家,却变成了他们焦虑与痛苦的来源。

父母回应方式 决定孩子身心发展

在美国,无家可归的青少年中,有百分之四十是同志;数据也显示,每四位同志里就有一位,在向父母亲坦承自己是同志时,会被逐出家门。许多青少年或是年轻人向家里出柜后,就顿时失去了所有支柱和依靠。我也曾经在课堂上看过一部美国的纪录片片中妈妈述说着当女儿跟她坦承是同志后,她非常的生气;因为信仰告诉她「同性恋是错误的」,于是她跟女儿说:「妳让我非常的羞愧。」并且断绝了和女儿的一切往来。几年之后,她收到了讯息,得知女儿自杀了,她非常后悔,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父母面对同志孩子的方式,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由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所创办的「家庭接受计划」(Family Acceptance Project),是一个帮助父母如何适当回应同志孩子的组织。

他们所做的一份研究显示:比起受到家里支持的同志族群,青少年阶段因为同志身分而被父母拒绝者,在约25岁时有高8倍的机率具自杀倾向、超过6倍机率得到忧郁症、超过3倍的机率使用毒品,以及超过3倍的机率感染爱滋病。也就是说,当父母坚持反对、或是试图想要改变孩子性向时,会造成孩子严重的负面身心健康影响。

相反的,当父母能够支持和接受孩子时,则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份2010年的研究就显示,当同志孩子能够受到家里的支持时,他们有更高的自尊心、并且有较低的机会出现忧郁症、自杀倾向、爱滋病、或是药物酒瘾问题。研究也发现,当同志被家里接受时,有更高的机会认为他们将来的生活会很美好、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并且相信自己未来可以组成家庭。而对于不被家人接受的同志族群,只有约3分之1的人认为自己将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这些研究告诉我们,身为父母,你回应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支持你的孩子 什么是对他最好的?

我相信很多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可能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反而是感到被拒绝。「家庭接受计划」的研究人员访谈了许多同志青少年的父母亲,他们发现,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做的行为是在「帮助孩子」或是「保护孩子不要成为同志」。像是:不让孩子和同志朋友往来、不让孩子参加同志活动、用冷嘲热讽的话语辱骂孩子想要他变为异性恋、为了不让场面尴尬而阻止孩子参加家庭亲戚聚会…等等。这些父母以为「对孩子好」的行为,事实上却让孩子更痛苦、让孩子感到更加孤单、被拒绝、愤怒与悲伤。

不论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这些都是正常的,没有人能够改变另一个人的性倾向。而就像研究所显示的,父母的拒绝、排斥、试图改变孩子,只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能帮助同志孩子的最重要方式,就是支持他们;就算你不认同同性恋,也能够支持你的孩子。当孩子能够感受到你的支持时,就更有力量能够面对自我身分的认同、建立自我的价值和自尊、并且能够处理可能的歧视。支持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告诉孩子,就算你现在还无法立刻认同他是同志,但是你对他的爱并不会改变。当孩子知道你还是一样爱他时,他就不会担心被抛弃或是被赶出家门。你可以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感受和经验,并且和孩子分享你的心情。你可以鼓励孩子去参加同志活动,让孩子更了解同志和自己的身分认同。

一位儿子是同性恋的妈妈说:「当我们发现孩子是同志时,我们尽量为他找到更多的资源,像是带他去参加同志活动,让他可以看到同志的榜样。」

另一位女儿是同志的妈妈说:「当我发现我的女儿是同志之后,在某一次的家族聚餐前,我就请我哥哥停止说关于同志的负面话语。我告诉他,我不希望你在我的女儿前说同志的坏话,她还是那个在你发现她是同志前,你所喜欢的姪女。我们希望你能尊重她。」

父母要支持孩子,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底下的表格也列出了父母回应同志孩子「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可以提供你参考。

▲当孩子是同志时,父母该做、不该做的事情。(图/留佩萱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孩子对你出柜 该怎么做?

当孩子向你坦承他是同志时,你的心里可能会被许多复杂的情绪淹没,这时大脑无法思考,还可能会在冲动下做出令人后悔的事情、说出伤害人的话语。所以,当你有情绪时,请不要冲动回应孩子。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爱他,但是你需要一些时间消化和思考,请他给你一点时间。

以下是我给父母们的一些建议:

1/处理自己的情绪

得知孩子是同志时,你产生的所有情绪都是自然的,不管是生气、失望、焦虑…请你好好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试着做几次深呼吸帮助身体放松,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或是找你信任的朋友或亲人聊聊,如果你发现这些情绪太剧烈时,也请你考虑寻求专业助人工作者的协助,像是心理师或是社工师。请你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变成伤害孩子的根源。

2/寻求协助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孩子是同志时,和有类似经验的父母谈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提供给同志父母亲的咨询专线,分别由同志父母以及专业社工师接听;另外,这个机构也提供给同志父母的「同志父母亲人座谈会」以及「柜父母下午茶」聚会,帮助父母支持同志孩子。

同志父母咨询专线

由同志父母接听 (每周四下午14:00-17:00):02-2392-1970/ 07-281-1823由专业社工接听 (每周一到五 14:00-22:00):02-2392-1844/07-281-1265座谈会与下午茶活动请见:https://hotline.org.tw/services/86

3/了解同志,厘清迷思

许多人对于同志有许多迷思,像是认为同性恋不正常、性倾向可以改变、或是认为同性伴侣无法扶养孩子…等等。但是,已经有许多研究打破了这些迷思,像是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就回顾了过去30多年来关于同性伴侣抚养孩子的研究,结果整理出,同性伴侣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与异性伴侣家庭中抚养的孩子,在心理发展、社交行为表现、学校适应、性倾向发展、或是心理疾病以及药物毒品使用并没有什么差异。也就是说,由同性伴侣抚养的孩子并不会有什么不一样、也不会「更容易变成同志」。

美国儿科医学会也在2013年发表声明支持同性婚姻以及同志抚养孩子的权利,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也早在1973年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除名。也就是说,同性恋、双性恋就和异性恋一样,不是疾病,而是我们自然、正常的一部分。

4/倾听孩子,向孩子学习

很多父母在知道孩子是同志后,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孩子。但请你也不要忘记,你的孩子愿意告诉你,就表示他爱你。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你可以听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告诉你,他需要什么。

一位儿子是双性恋的父亲说:「与你的孩子谈话,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可以为你和你的家庭产生巨大的转变。」

对于许多父母,要接受孩子是同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受也可能不是一瞬间能做到,而是一个过程。但是,就算你无法立刻认同孩子是同志,也能够从一开始就支持孩子。告诉孩子你爱他、和孩子谈话、了解孩子、在当孩子因为同志身分被不平等对待时挺身而出、要求亲戚朋友尊重你的孩子…等等。

研究告诉我们,家长的拒绝会造成同志青少年在成年后许多负面身心影响,而你的支持,能够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位身心健康的人。

热门推荐》►自杀的人并不是想死!为什么人们会想谴责不幸的人?►常自责、有罪恶感的人:心中都有个受伤的孩子►在心碎之后:接纳哀伤,花时间与悲伤相处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