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病逝:李敏李讷无法到场,毛新宇送上挽联,子女哭成泪人

2022年1月7日,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雪花飘落在街头,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银装。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刘思齐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曾是毛岸英的妻子,是毛主席的儿媳妇。

中央领导人们,那些我们平日里在电视上看到的熟悉面孔,他们也出现在了刘思齐的吊唁现场。他们默默地站在那里,眼眶泛红,仿佛在追忆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毛主席的后代,他们也来了,带着对长辈的敬意和对刘思齐的怀念,送她最后一程。

刘思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她曾承受了丧夫之痛,又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然而,她始终保持着坚韧和乐观,用她的坚强和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刘思齐和毛岸英的缘分,早在她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这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妙约定,仿佛是命运之神在默默地安排着一切。

1927年,刘思齐的父母,刘谦初和张文秋夫妻,前往武汉参加中共的会议。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们不仅是为了革命事业而聚集,还为了一个更深的缘分。

在武汉的那一天,他们应邀前往毛主席家中做客。毛主席那时已经与杨开慧育有三子,他热情地招待着刘谦初夫妻,与他们分享着革命的理想和生活的点滴。

当时,毛主席看着新婚不久的刘谦初夫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突然兴起,开玩笑似地说:“如果将来你们有了女儿,咱们说不定能做个亲家。”

谁知道一语成真,毛主席后来真的与张文秋做了亲家。这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命运的注定?

1938年,刘思齐跟着母亲来到延安,机缘巧合之下,她被选为话剧团《弃儿》的小演员。那一天,当她站在舞台上,扮演着那个被遗弃的孩子时,毛主席坐在观众席上,默默地看着她。

他看着台上的刘思齐,想起了自己流落在外的孩子——毛岸英兄弟。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都是因为革命而离开了家庭。毛主席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感。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走到刘思齐面前,与她交谈。他得知小演员就是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时,着实有些吃惊。他看着眼前这个聪明、可爱的女孩,心中充满了怜爱和敬意。

他当即决定认她做干女儿。这一刻,他们的缘分仿佛得到了升华。刘思齐成为了毛主席的女儿,也成为了毛岸英的妹妹。

刘思齐对毛岸英的敬爱,源于她对父亲的深深敬仰,这份敬爱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一股对毛岸英的特殊情感。她时常去毛主席的家中看望,每一次的探访都像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使得她与毛岸英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在1948年的一个晴朗日子,刘思齐第一次踏入毛主席的家,与毛岸英有了正式的会面。他们两人宛如老朋友一般,没有丝毫的生疏和拘谨。他们的交谈大方得体,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井井有条,充满了智慧。在这短暂的交流中,毛岸英对刘思齐产生了深深的爱慕,而刘思齐亦是如此。

长辈们都看出了他们之间的微妙情感。他们对毛岸英的想法心知肚明,对于他们二人的交往也没有任何的意见。于是,在大家的祝福和期待中,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在不久之后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刘思齐曾经深情地表示,与毛岸英的结合是她一生中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毛岸英的热情、开朗和对待事情认真踏实的态度,都让她受益良多。他的性格中透出的阳光和坚定,使她在生活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

作为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达到更高的标准,才能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经常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法陪伴在刘思齐身边。

然而,刘思齐却表现得非常懂事和体贴。她明白毛岸英的抱负和不易,明白他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祖国。因此,她一直支持着他的事业,从未有过任何抱怨或不满。

尽管夫妻二人经常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却始终如一,深厚而坚定。他们通过书信和电话保持着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心情。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心却始终紧紧相连,彼此的思念和牵挂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毛岸英牺牲之后,刘思齐总是觉得毛岸英还活着,他仿佛变成了一阵风,或者是一朵云,飘荡在远方的某个角落。她时常想象着,有一天,毛岸英会再次风尘仆仆地站在她的门前,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微笑。

然而,当她站在朝鲜烈士陵园的那一刻,她的幻想破灭了。眼前的墓碑,冷硬的花岗岩,让她明白毛岸英已经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助。

这次朝鲜之行几乎耗尽了刘思齐的生命力,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她仿佛看到了毛岸英的身影,他依然年轻,依然微笑,但他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黑暗中。

出院后,毛主席看着刘思齐,老泪纵横,连连道:“我不该让你去朝鲜。”

“爸,我应该去,”刘思齐坚定地说道,“我不后悔。”

她已经接受了毛岸英的逝去,但她无法走出这个阴影。她害怕自己的悲伤会让毛主席更加痛苦,所以她总是躲起来偷偷哭泣。

毛主席怎能不知道刘思齐的痛苦?但他知道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是苍白的。因此,他对刘思齐格外疼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般。他亲自过问刘思齐的衣食住行,每一封信的开头都亲切地唤她“思齐儿”,落款为“父字”。

为了帮助刘思齐走出悲痛,开启新的人生,毛主席决定给她换环境,送她去出国深造。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里,父女俩经常书信来往。毛主席对刘思齐的身体健康和成长状况十分牵挂,他的每一封信都充满了深沉的父爱。

1962年,在毛主席的帮助下,刘思齐再婚。毛主席高兴得就像嫁女儿一样,带着满心的喜悦和期待,将自己的300元稿费和新诗《卜算子咏梅》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新人。这份礼物不仅代表着他对新人的祝福,更代表着他对他们未来生活的期望和鼓励。

刘思齐晚年时常说:“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从不否认我是毛主席的干女儿,是他的儿媳妇这个事实。”这句话是她坚定信念的完美诠释,也是她对毛主席深深的敬仰和感激的体现。

在刘思齐退休之后,她少数出来的几次活动,都是和毛岸英相关的。2020年10月,刘思齐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活动上,以毛岸英的遗孀身份,慷慨激昂地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她的讲述生动而感人,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牺牲。

也许正是因为她的精神面貌太好,所以很多人都没想过,刘思齐会在两年后,如此突然的情况下溘然长逝。

2022年1月7日,凌晨的北京被寒风裹挟,气温骤降,街头寂静无声。在这个寒冷的冬夜,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刘思齐,这位92岁的老人,因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1月13日上午,刘思齐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大厅中举行。大厅内弥漫着哀伤的气氛,刘思齐的遗体静静地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大厅中央挂着刘思齐的巨幅遗像,下方是横幅“沉痛悼念刘松林(刘思齐)同志”。大厅靠墙两侧,摆满了中央领导、刘思齐的亲人、生前好友等人送来的花圈,寄托着人们对她的哀思和敬意。

在众多吊唁者中,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一家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早早地来到现场,带着沉痛的心情向刘思齐的遗体三鞠躬。虽然毛新宇戴着口罩,但依然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悲痛。当他向刘思齐遗体鞠躬时,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下来。毛新宇和刘思齐关系密切,他的母亲是刘思齐的妹妹邵华。

刘思齐生前非常关心毛新宇,曾多次送他学习资料和书籍。在现场,人们终于看到了刘思齐和第二任丈夫杨茂之生育的四个孩子:杨小英、杨东梅、杨密、杨钧。这四个孩子一字排开,他们站在母亲的遗体旁,接受吊唁者的慰问。看到母亲遗容的一刹那,他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一度哭成了泪人。那场景令人无比感动。

遗憾的是,李敏和李讷因年事已高,加上腿脚不灵便,无法亲自来到现场送别。然而,她们的子女都代表她们来到了这里。当李敏和李讷的子女与刘思齐的四个孩子一一握手时,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肃穆而深情。

那些握手,仿佛传递着一种无形的情感纽带,那是毛主席后人与革命情谊的传承。每一个握手,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革命、关于家族、关于历史的故事。那些微小的细节,那些瞬间的情感流露,都让人深感感动。

现场的人们,被这种深厚的情谊所打动,很多人流下了眼泪。那些眼泪,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是对这种革命情谊的敬仰。这种情谊,就像毛主席的精神一样,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