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又拉胯了

文/十一弟

在港股市场上,绿城的市值,已经跌到了163亿港元。

若换算成人民币,还不到150亿。

十一弟查了下,到去年底,绿城的净资产超过了361亿。

这与市值存在着严重倒挂——

绿城每一块钱的净资产,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只愿意出价四毛钱,直接打了四折。

这两天,绿城刚刚发布了2023年的财务业绩。

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营收规模,绿城依然是一家巨无霸房企。

去年,绿城卖了三千亿出头,在百强房企榜单上,跻身前五。

尽管营收规模不再增长,但也维持在了1300亿以上。

绿城是空有其表,大而不强,徒有一身大块头。

它最拉胯的财务指标,还是利润。

过去一整年,卖了三千亿的房子,结转了1300亿的营收,毛利只有170多亿。

这样算下来,绿城的毛利率,已经跌到了13%。

还能盈利的开发商里,它的毛利率水平,几乎处于垫底了。

最后,绿城在去年赚到手的净利润,不到67亿,又下滑了四分之一。

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利润,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即开发项目上的小股东。

绿城帮上市公司股东们赚到的净利润,只有31亿。

折算下来,绿城每一块钱的收入里,最终落到股东们手上的,还不到三分钱。

为了帮股东们赚到这区区31亿净利润,绿城支起了一个大摊子。

到去年底,绿城仍然背负了1461亿有息债务。

2021年,绿城的销售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3500多亿。

那一年,它背负的有息债务,大约是1275亿。

跟两年前相比,绿城的销售规模萎缩了五百亿,但债务规模反而增加了两百亿。

这意味着,它仍然在依靠高杠杆,维持着经营运转。

背负着庞大的有息债务,绿城为此付出了巨额的融资成本,大幅削弱了它的盈利能力。

去年,绿城的利息开支,将近84亿,比全年的净利润还高出了17亿。

它拿地开发的一些项目,还出现了减值亏损。

由于市场不景气、房价下跌,绿城在去年的项目减值,又让它损失了14亿利润。

2022年,项目减值已经使其亏损了逾15亿。

这两年,高价拿地、房价下跌导致的项目减值,让绿城白白丢掉了差不多三十亿利润。

毛利率下滑、巨额的融资成本、项目减值损失,最后还能留在手上的利润,当然就寥寥无几了。

2015年,宋卫平把绿城的控股权转让给中交集团以后,绿城从此有了央企股东背景。

但在二级市场上,绿城的估值与其他几家大央企开发商相比,天壤之别。

同在港股上市的华润置地,市值有1700多亿港元;中海地产的港股市值,也超过了1100亿港元。

A股上市的保利地产,市值大约1100亿;招商蛇口的A股市值,也有800多亿。

上市房企里,市值排在绿城前面的三家开发商,滨江集团、华发股份、越秀地产,市值都在一两百亿左右。

其中,滨江集团在去年的销售额为1500多亿,越秀地产大约1400亿,华发股份还不到1300亿。

这三家开发商,靠着还不到绿城一半的销售规模,就在二级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估值。

而绿城,把规模做得很大,背负了庞大债务,却并不受投资者待见。

十一弟算了下,按照绿城在去年的31亿净利润、当前150亿市值,它的市盈率大约5倍左右。

相当于绿城帮股东们每赚到一块钱的利润,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就会给到五块钱的估值。

这两年的楼市行情下,这一市盈率水平,相对公允。

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滨江集团、龙湖集团的市盈率,也都在5倍左右。

这就意味着,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们并没有低估绿城,压低它的估值。

绿城的估值偏低,根本上是由于盈利能力过于拉胯。

尽管它的销售规模与其他几家大央企开发商不相上下,市盈率也能跟它们站在同一档位,但利润却不可相提并论。

2022年,华润置地凭借2071亿营收,帮股东们赚到了281亿净利润,净利润率接近14%。

中海地产在2022年依靠1803亿营收,帮股东们赚到了233亿净利润,净利润率也接近13%。

同在2022年,绿城营收大约1272亿,最后帮股东们赚到的净利润,还不到28亿,净利润率为2%。

跟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两家大央企开发商相比,绿城的盈利能力,甚至够不着它们的零头。

绿城背后最大的股东是中交集团,它有了大央企的融资信用、股东资源。

但它的底色,还是从前那个高杠杆、低利润的绿城。

它徒有央企的影子,却并没有央企的底子。

年初,国资委已经作过表态,今年将全面推开央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考核。

其中,还会将市值管理纳入到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

对绿城来说,市值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

利润一直拉胯,就不可能换来高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