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宗商品指数 终止连三跌

近一年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走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日公布7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0.1%,结束三连跌。市场分析,中国官方先前推出多项抑制原物料成本上升的政策仅短暂收效,预期未来中国制造业仍不得不面对成本大幅攀升的严峻现实。

数据显示,中国的大宗商品指数在4月份曾来到年内最高的103.3%,之后中国国务院定调要加强商品价格管理,包括发改委对煤炭和铁矿砂进行调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次向市场投放关键金属等,才让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下降,6月份的大宗商品指数更降至99.7%的16个月新低。

对于7月份大宗商品指数再度触底反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析,各分项指数中,供应指数出现回落,销售指数谷底反弹但幅度有限,库存指数则继续上升。在供需双弱的背景下,市场供大于求的迹象进一步凸显,商品库存持续积压,整体景气依旧低迷。展望后市,8月份国内大宗商品终端需求难有改善,基本面将继续承压,市场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但据路透报导,随着欧美经济体陆续恢复增长,原材料的争夺日趋激烈,让价格下降空间有限。汇丰亚洲经济部门联席主管Frederic Neumann表示,中国最近的措施虽成功挤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然就基本面来看,「原材料价格受全球供需的推动,中国官员只能施加间接影响」。由于中国进口全球约一半的关键金属,粮食和石油进口量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和接近两成。庞大需求也让中国对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极为敏感。

报导称,中国发改委的行动及官方投放铝、锌等关键大宗商品战备储存后,这些原物料价格虽略有下降,但仍在近年高点附近徘徊。高盛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Shan Hui表示,这代表中国官方的措施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全面审视供需情况。

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范力民指出,短期内供应方面的干预选择有限,但若未进一步抑制大宗商品价格,最终可能导致原材料消耗密集的行业有所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