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水北调 长江黄河中原交会揭秘

穿黄隧道中国大陆第一条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工程地下连墙厚度深度均居当前中国大陆之最。(取自新华网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提出这个看法后,中国大陆经数十年研究擘画,确立了东线中线西线分期建设水北调工程,以5000亿元人民币投资规模,于2002年起开始陆续建设。如今透过河床下30公尺深处,2条4250公尺长的穿黄隧道,将黄河两岸紧密相连,长江水就此通过这2条隧道,与黄河在中原大地「聚首」,这是中国大陆南北两大河流历史性的一刻。

根据新华网报导,黄河是阻挡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穿黄工程如何开矿山、破泥沙、出河滩,排除万难穿越黄河将是莫大考验。经多方考虑,工程单位舍弃凌空飞架渡槽方案,决定采用开凿河底隧道,考量原因是河底隧道可免受温度冰冻大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也相对简单。

不过,穿黄隧道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达35公尺,如何保证隧道承受水压,这在中国大陆无前例可循,在国际水利工程界也难有借鉴。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副局长郑征宇说,「要开工必须先『下地』」。施工单位先在黄河岸边开凿一个施工竖井,将潜盾机零件运进施工通道,在地下组装后进行隧道挖掘,而穿黄工程所需潜盾机及刀具,都是量身定做的。

穿黄过河隧道的施工,是以进口斜井出口为竖井,退水设施位于黄河南岸,利用倒虹吸原理,靠水流自身重力差,由南向北流向出水端,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

穿黄工程建管处副处长梁单宇说,穿黄过河主体建筑物是依黄河3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而北岸河滩明渠及新、老蟒交叉建筑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300年一遇洪水校核。

为确保工程安全,穿黄隧道建成后,每年将有15-30天检修期,每3-5年将安排一次大修,平均每半年放水检查一次,双洞隧道内直径达7公尺,检修时维修车辆可直接驶入隧道。

据了解,穿黄隧道是中国大陆第一条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工程地下连墙厚度和深度均居当前中国大陆之最。此外,施工中还开创了中国大陆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道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