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研究:气候变迁使常绿阔叶林脆弱
南方日报今天报导,这是广东省鼎湖山站团队的研究成果,这支团队昨天获颁发广东科学技术一等奖。
报导表示,鼎湖山站设在大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上,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由学者周国逸率领。
研究站基于10多年野外实验资料和36年监测资料,发现(纬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变趋势和机制,并阐明成熟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从而获奖。
报导说,受副热带高压气候的控制,全球同纬度区域较为干旱,荒漠和热荒漠诸多,而在大陆的北纬21度至31度区域,却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影响,夏季由海洋季风带来雨水,因此较为湿润。
因此,常绿阔叶林成为中国大陆热带、亚热带区域的地带性植被,构成该区域的基本景观。
「常绿阔叶林向何处去」是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两个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也直接影响到这个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
周国逸团队的研究发现,过去35年来,区域土壤含水量持续下降,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朝着灌木丛化的方向演变。
也就是说,大乔木和乔木物种数和个体数减少,而小乔木与灌木物种数和个体数增加,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已导致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报导表示,这一趋势得到美国生态学会的关注,相关论文获得引述。
周国逸团队的论文为大陆的减排工作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言献策,为大陆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分析和资料支撑。
网上资料显示,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等。10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