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担当之行”:开辟滨州发展全“新”天地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0日讯 今年以来,滨州上下锚定“发展、科创、开放、服务、文化、环境、民生、平安”八大领域品质追求,落实“担当之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更大跃升、更大发展。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在沾化临港产业园,独特的“渔、盐、光”复合模式将高标准的光伏电站建设在盐碱养殖水域上方,一排排比肩接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形成一片连绵的光伏“海洋”。宏烨新能源有限公司的2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02亿元,是目前全球单体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渔光互补、源网荷储”示范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重要一环。

沾化宏烨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项目负责人张月伟告诉记者,该项目创造了“两个最大、两个最快”。全国单体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全国最大的220kV升压站。不到一年时间,累计并网1030MWp。

以项目建设之“旺火”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今年1-7月份,滨州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列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连续50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民间投资占比64.5%,较2022年底提高2.3个百分点。

传统能源加快转型,清洁能源加快替代。滨州着力打造国内一流锂电基地,规划建设“一港四园”,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目前,每年可生产各种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其中风电轮毂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滨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姚振祥介绍,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实现传统动能向新动能转变,全力构建起滨州制造“1122+N”的 产业发展体系。

上半年,滨州“四新”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列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4%,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科创动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金属板材、商用厨具、绳网等特色产业享誉海内外;氢能、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去年滨州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发展新优势正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突破。滨州坚持以质取胜,通过标准化建设,打造了一个个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大品牌、好品牌,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15项位居全球第一;培育了1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9家中国制造业民营500强企业;有13个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17家“好品山东”企业;23家企业入围“中国品牌价值榜”,上榜企业数量、品牌强度、品牌价值分列全省第1位、第2位、第3位;67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名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之基”。滨州创新实施“0543”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夯实粮食单产提升基础。正是得益于这项工程的大力实施,滨城区杨柳雪镇积极推动辖区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教授工作站”,投资5000万元建设试验示范田及育种项目,选育“农大”系列等30余个多抗性品种,并与种粮大户签订协议,全力推进耕地繁育良种,带动了更多农户增产增收。

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党委书记张京楠告诉记者,他们依托国家级合作社和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力争全域粮食平均单产提高10%,加大当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优质品牌,将农产品优质品牌变为价格优势,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带动更多群众产出好粮食,卖上好价钱,探索出“齐鲁粮仓”建设的新实践,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发展品质更高”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突出绩效导向,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滨州市政协党组成员、滨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江介绍,近几年,市民生支出资金始终保持财政总支出的80%左右,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坚持长期过紧日子的要求,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的用在民生上、用在“刀刃”上。

一组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滨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高于城镇居民增速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底的1.93缩小为1.71。

滨州上下锚定“八大”品质滨州建设追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更大跃升、更大发展。上半年,滨州GDP总量达到1580.04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分别高出全国、全省1.3和0.5个百分点。滨州市万元GDP能耗比2021年累计下降28.99%,提前两年完成了“十四五”任务目标。

滨州台 李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