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破冰 两岸人民要真正融冰

(图/本报系资料照)

马英九前总统这次率团至中国大陆的祭祖之旅,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两岸紧张、冰封数年之后,打开了一条可能的航路,开启两岸重新交流的契机。然而,只靠卸任总统的一次旅程,当然不可能扭干转坤。破冰船开路之后,后面的「船队」必须跟上,才能真正打开一条顺畅的航路;更重要的,是营造「暖化」的气氛去融冰。这就要看两岸的政府、政治人物,以及人民的智慧了。

马英九怎么破冰的?一是依据宪法的政治立场,二是同理的文化情感。两岸虽然在体制与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歧异,但马英九证明了,若能找出并诉诸两岸之「同」,那就有融冰拥抱的可能。在境界上,这就跟那些拚命钻在「异」里面不肯出来的人,有天壤之别。

想想看,两岸各有宪法,各自规定不同的政治体制与认同,这似乎是无可化解的「异」。民进党近年来在官方说法上,也就不断冒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的话语来,看来似在测试某种「两个中国」的底线──即使中华民国宪法与法律从未称对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马英九则指出,虽然中华民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大大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一个中国」。马在诸多差异中,不失尊严地找出对方听得下去,愿意接受的「中华民国包含大陆地区」来对话。事实证明,马英九的「一中各表」是成功的─只要「『各』表」而不是叫对方公然承认。民进党把「异」放大,作为拒绝握手的理由;马英九把「同」显出,让两岸有握手的基础。高下之分,昭然若揭。

至于同理文化情感上,马英九更是做得淋漓尽致。祭祖扫墓,天经地义,回到故乡的哽咽拭泪也是所有人都能同理的。他在湖南大学的交流会上全程大段以湖南话致词,语惊四座。也就是有这种「认同」、「情谊」,才能为后面讲的「中华民国宪法」铺垫。他在各个场合中畅谈中国古典诗词典故,于中山陵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毛笔题字,走过民国与抗战遗迹更是如数家珍。在讲究「自己人」的华人文化中,这种自然流露的强烈「中华民族」情怀,也能掳获许多人的心。

同理、共情就是「一家亲」的最佳展现。这让大陆人民愿意信任,你虽然跟我们还是有很多「异」处,但你是「我们自己人」。这和一些满口友善好话,但骨子里就是要「找麻烦」的「外人」,就是不同。有了「我相信你」的前提,共识才有可能。

当然,一艘破冰船只能开个头。所以本次同行的台湾青年学生及大陆学生的交流就非常重要。这些「大九学堂」的学子有许多人是首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接触大陆的人民。虽然短暂的高规格接待旅程,大陆官方也展现了十足的热忱,但距离「认识中国大陆」还远得很。不过呢,没关系,这是「破冰」,只是个开始。

我们都知道,台面上的交流座谈是个「官式」的行动,接下来大家交换微信,彼此追踪,这才是真正「交流」的开始。马英九一再呼吁陆方与我方回到当年陆生来台的时刻,让两岸青年学生可以面对面交往,这才是融冰的最佳武器。

当然,要融冰也不能只靠台湾,更不能只期待马英九。马多次提醒,大陆方面对台湾人的情绪、感觉也该多多理解。尤其现在中国大陆强盛崛起,更应展现自信下的大度。两岸一家亲,可家人之间往往有太多的恩怨情仇,情绪非常细致复杂,强大的一方更要温柔对待,同理包容。毕竟融冰靠的是温暖阳光,不是凛冽北风。(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