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国家级“团购”为就医减负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原标题:进医保、入集采、增新药、降负担,一系列医药领域的改革持续推进(引题)

国家级“团购”为就医减负(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丹青

“阿托西班注射剂集采后价格降幅超过80%。”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厢竹院区产一科主任宁思婷说,许多住院保胎的患者会用到这款药品,“千元一支”的高价曾让不少人负担很重,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惠及更多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开展9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数以亿计的患者用上了质优价宜的药品。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可以理解为国家“团购”药品,明确采购数量,以量换价,挤压药品虚高“水分”。聚焦小小一粒药,为老百姓争取更多实惠,彰显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民生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进医保、入集采、增新药、降负担,一系列医药领域的改革持续推进,更加直接惠及民生,为健康中国的百姓“账本”添墨加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降“虚火”,让患者感受到实惠

2018年11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西安、大连、成都、厦门、沈阳7个城市共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25个中选药品中选价平均降幅52%。

2019年9月,试点扩围到全国,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

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明确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不仅仅是药品,带量采购的“朋友圈”同步扩大到了高值医用耗材领域。

2020年11月,心脏支架成为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耗材品种,从均价1.3万元左右跳水到700元左右;2021年9月,第二个进行国家集采的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人工关节在天津开标,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2022年9月,第三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聚焦骨科脊柱类耗材,平均降价84%;2023年11月,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集采覆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相关高值医用耗材,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

“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实施以来,原先价格严重虚高的药品耗材价格下降。”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司长丁一磊说。

促进药品耗材质量和可及性增强

集采后,用药质量和用药可及性不断提升。丁一磊透露,“我们跟踪分析集采药品使用情况,发现集采前患者使用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用量占比约为50%,集采后大幅提升到95%左右,优质药品成为用药主流。”

此外,集采还促进新一代药品耗材可及性增强,加速对“老药”的替换,临床用药用械结构升级。丁一磊介绍,胰岛素集采后,二代与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比例从4:6调整到3:7。

近年来,支架使用数量、支架植入手术量每年都在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集采中选心脏支架使用量分别为160万条、183万条和218万条,年均增长17%,累计370万余名患者植入了中选支架。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集采中选支架是在保持原品牌、原型号、原工艺参数基础上,通过“以量换价”惠及群众,采购的是经临床长期验证性能良好的铬合金载药支架,其使用量占比从集采前的60%上升到95%以上。

重塑行业生态,加速向创新转型

集采实施几年来,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动力强劲,医药工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3%,国内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40个品种。这些都说明集采后医药行业不仅没有放慢创新脚步,反而更加明确发展战略和趋势定位,加速向创新转型。

今年5月,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要求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工作。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介绍,2024年将继续大力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在集采品种选择上强调统筹协调。重点在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做到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在国家层面至少开展一批药品和一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同时,提高地方联盟采购系统性和规范性,加强集采执行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中选结果执行到位。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