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初曾因工作问题,向大伯毛泽东抱怨,毛泽东:我不干预
毛主席一生共有三个侄子、一个侄女,但有一个侄子很是不同。他并非主席的亲侄子,而是弟弟毛泽民的养子。
虽说不是亲的,但毛主席待他和亲侄子别无二样,甚至给予了更多的偏爱,既做他的精神导师,还在物质上支持他。
比如,得知他要去东北工作时,还拿出自己部分稿费给他当路费。不仅如此,还将他纳入《毛氏族谱》。
他就是烈士罗醒的亲儿子毛华初。
毛主席和毛华初的缘分还要从1938年说起。
1938年,17岁的毛华初听从养母王淑兰的建议,从湖南韶山来到延安凤凰山,也就是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大伯——毛泽东。
让毛华初没想到的是,自己刚来到延安就遇到了难题,自己的大伯竟不想接收自己。
其实并非毛主席不想收留这个孩子,他只是觉得孩子还小,再加上延安的生活条件实在艰苦,住的是窑洞,吃的小米和窝头,他既担心自己不能照顾好毛华初,也担心毛华初吃不了苦。
思索再三之后,毛主席还是打算让毛华初回去。
面对大伯的驱赶毛华初并没有顺从,而是据理力争的说道,“我不回去,这里有书读,我要读书。”
“这里是有书读,但不让我们轻轻松松地读书,日本鬼子的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在这里,我们躲炮弹、要跑路、要打仗,危险得很,生活条件也苦。”毛主席耐心的说。
“我不怕危险、不怕吃苦,我跟着妈妈坐过好几次牢,也帮地主放过牛,还过过讨饭的生活。”毛华初斩钉截铁的回答。
看着毛华初一副坚毅的态度,毛主席原本坚硬的态度也渐渐软了下来,最终还是留下了他,不过也事先跟他把话说得很清楚,
“从今天起,你就要为革命吃苦了,你要知道,革命是一种艰难的苦差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你今后学习也好,将来工作也好,都要以吃苦在先......”
这番话此后一直被毛华初铭记于心。
来到毛主席身边后,毛华初时刻保持低调的行事作风,不仅没有过多地暴露。自己是主席侄子的身份,还一心沉迷学习,努力保持上进。
1945年,我国前脚刚击退日军,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后脚国民党就引发内战,导致国内局势不稳。
为此党中央做了一个决策,想将在延安的部分干部派往全国各地,让他们去稳定各地局势,毛华初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表示自己想去东北,他的想法得到了组织的同意。
出发前,毛华初在枣园碰到了大伯,便告诉他自己即将动身去东北的事情,主席听后对他大加赞赏,并说“作为毛家的一份子,理应为社会和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出发时,一个难题又摆在了毛华初的面前,一穷二白的他究竟要怎么去东北?万般无奈之下,他再次找到大伯,想向他要一匹前往东北的马。
毛主席知晓毛华初的难处,可枣园里的马,不是自己的是公家的,公家的东西不容私用,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
大伯虽然没有给毛华初牲口,但却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2万元边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的简称),让他用作路费。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将自己日常穿的蓝棉大衣一并给了毛华初,他担心这个第一次出远门的毛头小子,抗不住东北严寒的天气。
毛华初就这样带着大伯的关心、期许,踏上了东北之旅。
抵达东北之后毛华初始终谨记大伯的教导,要不怕吃苦、努力工作。
很快毛华初就因出色的工作能力备受重用,他在东北先后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以及省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等要职。
在东北期间,毛华初不仅在事业上有建树,还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对方名叫韩瑾行,也是一位努力为群众服务的干部。
毛华初和韩瑾行是在工作中相识的,两人都拥有敢于吃苦、坚韧不拔的性格,由于脾性相近,因此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没过多久便结了婚。
韩瑾行知道毛华初并非毛主席的亲侄子,但她却从丈夫身上,感受到了毛主席思想的影子,在丈夫的引领下她也渐渐学会了走进群众、了解群众,从根本上解决民众需求的工作模式。
在东北待了4年之后,毛华初夫妇又听从组织调遣,于1949年8月来到湘潭县,毛华初先是在湘潭县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一职。后来又成了湘潭县的县委书记。
而韩瑾行则被分配到了湘潭一区,担任区长兼人民法庭庭长,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任株洲镇镇长和湘潭一区区长。
1955年8月,初任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的毛华初,来到北京参加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工作间隙还去探望了毛泽东,这是叔侄俩时隔十年的再次相见。
毛主席见到毛华初很高兴,不仅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近况,也仔细了解了他的工作情况,毛华初将自己这些年在东北和湖南两地的工作如实汇报,主席听完之后倍感欣慰,曾经那个让人担心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了。
此后,毛华初每次来北京参加工作会议,都会抽空到中南海拜见大伯,两人不仅会唠家常,还会讨论工作上的事情,在工作上大伯给了毛华初很多建议。
而毛主席每次去到湖南也都会与毛华初见上一面,并给予他一些新的工作建议。
比如1960年,毛主席到长沙视察时,得知毛华初已是湖南省档案局副局长,于是向他建议多搞调查研究。
听了主席的建议,毛华初立即设立省委政策研究室,自己不仅担任副主任,还兼省农林水利办公室副主任。
此后一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随时向毛泽东反映调查情况,毛华初也因此得到了主席的信任和好评。
不仅如此,每当主席去到距离湖南不是太远的城市,也都会让毛华初来与自己见面。
1962年2月,毛主席在上海出差时,他便让秘书打电话叫来毛华初,看到毛华初主席高兴地说道,“真好,你总是这样朝气蓬勃,王淑兰有你这样一个儿子好啊!李敏、李讷、远新都来了,你们过去见面少,还不认识吧?今晚你们认识认识吧!”
谈话间,毛泽东又对一旁的汪东兴说:“是我要他来的,旅费就由我出吧”。
如今工作多年的毛华初,早就不是那个连路费都没有的穷小子了,但面对大伯的热心毛华初并未拒绝,因为他知道那是一个长辈对晚辈的浓浓爱意。
此外,毛主席还在程潜、周世钊、张平化、王延春等一众老友面前,指着毛华初骄傲地介绍道“他就是我的侄子毛华初,是个肯吃苦的好苗子,去过东北现在在湖南任教育厅长……”
毛主席虽然很喜爱毛华初,但是绝非无条件的“溺爱”。
叔侄俩有一次见面时,毛华初有些抱怨的向大伯说道:
“大伯,中南局准备调我去工作,行李都打好包了。可前两天,省委又打电话来,说省委决定我继续留在湖南工作,并已报经中南局组织部批准同意。”
听完这番话毛主席表示:
“你的工作调动我不干预,你调广东也好,留湖南也好,但你在广东要研究广东的问题,而在湖南则要研究湖南的问题。”
虽然没能成功调遣,但毛华初却从毛主席身上学会了,永远不要因私忘公。
从上文就不难看出,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毛华初都得到了主席的细心照顾,与其他侄子相比,主席似乎对毛华初格外偏爱,这究竟是为何?
首先毛华初和主席朝夕相处了整整七年,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其次,毛华初不怕吃苦、工作能力强,是一个难得的优秀人才,不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毛华初是革命烈士的遗孤。
毛华初的生母叫罗醒,是一位共产党人,年仅30岁就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27年4月,四一二政变发生,蒋介石下令对共产党进行大力清洗和围剿,罗醒因组织乡里的进步人士进行抗争,不幸被敌人抓捕。
后来虽被组织解救出来,但组织领导认为她的身份极有可能已经暴露,于是立马把她送去长沙,让她在长沙重新展开工作。
来到长沙之后,罗醒为了工作四处游走,正当她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再次被捕,而这已是毛华初第三次跟着母亲坐牢了。
不过,这次坐牢却让毛华初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因为他们在监狱里,遇到了一个叫王淑兰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仅是党员,还是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的妻子。
罗醒在监狱中,意外得知自己即将被处决,于是跟王淑兰商议,如果自己不幸遇难,那么请王淑兰把毛华初抚养成人,等毛华初长大后,继续让他参加革命,为国家做贡献。
时间来到1930年7月下旬,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爆发大规模内战,一时间他们无暇顾及各地防务,彭德怀便趁机率领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将监狱内的进步人士全部解救出来。
从监狱出来后的罗醒和王淑兰,带着毛华初联系上了红三军团,并向红三军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通过红三军团,罗醒和王淑兰联系上了组织。
组织经过一番考量,决定安排罗醒参加红军,而王淑兰负责在地方工作。
罗醒认为自己此后的工作,不仅会很忙还以很危险,自己完全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照顾好毛华初,于是把毛华初托付给了王淑兰,并对毛华初说:“以后,她就是你的亲妈妈了。”
罗家母子自那次分开后,便再也没见过面。
因为在1931年的时候,罗醒在执行命令的途中,遭到了敌人的迫害,英勇牺牲了,
而另一边的毛华初和王淑兰,则在白区过上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那时候由于王淑兰和组织失去联络,因此他们在白区生活得很艰苦,为了生活毛华初不得不到处找工作补贴家用,他做过长工、放牛、砍柴等工作。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在长沙设立了办事处,王淑兰才联系上了组织,经组织同意之后,王淑兰将毛华初送去延安进行学习。
在延安通过与毛华初的聊天,主席得知毛华初10岁就丧母,心里很是心疼,所以一直把他当作亲人看待。
结语:
1984年,毛华初在教育厅副厅长的任上离休,退休后的他并没有整日无所事事,而是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既关注着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还积极参加离休党支部的学习活动。
三年之后,毛华初的待遇得到提升,享受正厅级待遇。
2009年,他被提高为副部级待遇。
2015年3月17日,毛华初因病抢救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4岁。
毛华初去世后,他的家人将他的骨灰送回湖南韶山,葬在距毛泽东故居约200米的象鼻山嘴的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