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背上的电站

“牦牛背上的电站”是近年来国网绍兴供电公司对口支援西藏那曲电网建设的公益项目,在对该地区升级改造的同时,以公益捐赠方式为西藏那曲热萨村、勒加库村等地提供光伏电源,让“四处迁徙”的牧民正常用电。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电网完成投资近800亿元,几十万名电力建设者迎风雪、抗缺氧、战严寒,挑战生命极限、克服重重困难,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联网工程4条电力天路,开展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等,建成覆盖全区74个县(市、区)的西藏统一电网,全面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真正实现了电路通、民心通、致富通。

每年5月中上旬到6月中下旬,是西藏那曲冬虫夏草采挖的季节。牧民一年之中总会有四五个月远离定居点,到夏季牧场放牧或到海拔较高的山坡上采挖虫草。如何让游牧点的帐篷内正常用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方便采集虫草,今年的采挖季,那曲市扎拉乡次桑拉姆一家将营地临时建在海拔4500米的山谷平坦地带上。但与过去临时营地没有电源不同,这次虫草采集结束回到营地后,温暖的灯光已把帐篷点亮。

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浙江)实验室主任董栋表示,“牦牛背上的电站”即移动式光伏电源,根据游牧迁徙的便携需要,结合当地的天气、海拔等,定向开发适用于高原气候的光伏发电装置及储能电池,不用额外支架就能直接绑在牦牛背上运输。

“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水、光、风、地热等清洁能源品类齐全,开发优势显著,开发潜力巨大。”董栋表示,“光伏+储能”系统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优点,通过太阳能发电,降低了碳排放,可以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今,“牦牛背上的电站”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升级后的储能设备增加了蜂鸣提醒、降温风扇、电压监控系统,重量也大幅下降,且可折叠、易携带,不到2周岁的未成年小牦牛都可以轻松驮动。

6月下旬,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援藏干部高森、刘光辉等一行工作人员带着“牦牛背上的电站”来到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市扎拉乡虫草采挖营地,为热萨村部分牧民的临时帐篷带来了更加清洁、便捷、可靠的能源。

“3年来,作为负责人,我14次往返试点村热萨村,协调物资运输、安装调试、后期维保等工作,与当地牧民结下了深厚友谊。”高森告诉记者,最新升级的第三代设备更适应高原气候,符合藏区牧民实际游牧需求及西藏当地气象条件和地域特征。西藏阳光强烈,传统显示屏幕不易看到电量显示,而第三代移动式光伏电站具备持续性蜂鸣功能,能提醒牧民及时充电。同时,升级后的电站还可有效缓解温差对设备带来的损耗,使用时间更持久。

“有了这个设备,物资的保鲜和日常的生活都更有保障了。”次桑拉姆对新款设备称赞有加。夜幕降临,移动式光伏电站让临时营地逐渐被温暖的灯光笼罩,村民们围着灯火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从“浙”到“那”,光明的脚步仍在延续。高森告诉记者,随着35台第三代移动式光伏电站捐赠至那曲市比如县热萨村,“牦牛背上的电站”项目已累计捐赠百余套光伏电站,正式实现热萨村补充用电的全覆盖。同时,国网绍兴供电公司的志愿者们还将对三代移动光伏设备的受赠牧民开展用电知识和设备运维的培训,以实际行动接力照亮雪域高原。 (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