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吃药5招让你跟晕车晕船说掰掰 坐的位置要挑对!

旅游示意图。(图/CFP)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春天是个适合出游季节,但开开心心出门,如果遇到晕车、晕机、晕船,就会打坏玩乐的兴致,所以有些人会选择吃抗晕药物,那么抗晕药该怎么吃才对?如果不想吃药又要怎么预防晕眩呢?卫福部疾管署网站有解!

疾管署的文章指出,动晕症(Motion Sickness)是一种平衡系统受到干扰或失调而产生症状,经常发生在搭乘交通工具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车、晕船、晕机,常见的动晕症症状包括肠胃不适、恶心反胃、呕吐、眩晕、面色苍白及冒冷汗等。

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动晕症?疾管署表示,2至12岁的儿童发生率最高的族群,未满2岁或50岁以上的人比较少发生;妇女较常发生,尤其是孕妇经期期间;有偏头痛病史旅客较容易发生。

▼晕车示意图。(图/达志影像

那么要如何预防动晕症?疾管署有以下6点建议

1.出发前24小时内及旅程中避免饮用含酒精饮料,也尽量减少含咖啡因饮料摄取。

2.选择交通工具中最稳定的部位,例如船中央的位置、飞机中段机翼位置、汽车前座、巴士中段偏前的位置。如果能掌握移动动向,也比较不会产生动晕症,例如负责驾车的人比较不会晕车。

3.将视线固定于远处的某一个定点,或将眼睛闭上,躯干尽量保持静止,避免快速的头部动作,也可以趴着休息,不要看书或手机等近距离物体

4.某些因素容易诱导动晕症发生,例如空气流通、密闭空间、机油味、周遭的人呕吐等,在交通工具上可尽量避开。

5.如果真的很想吐,吐出来会比较舒服。

6.提早使用预防动晕症药物。

▼药物示意图。(图/达志影像)

疾管署也说明,目前常用的抗晕药物成份包括「抗组织胺」和「东莨菪碱」两类,旅客可咨询药师医师,并依需求开立适合的处方;不论哪种抗晕药物,患青光眼、呼吸系统问题如哮喘、因前列腺肥大而排尿有困难的病人都应避免使用,而孕妇、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肝肾功能不全病患者用药也较受限,请务必先咨询医师或药师。

抗组织胺类药物是最常见的口服晕车药,疾管署建议应于搭乘交通工具前30至60分钟服用,并视药物作用时间追加剂量,这类药物常见副作用则包括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口干舌燥等,偶尔会有躁动的症状。至于东莨菪碱类药物,疾管署说,有口服及经皮吸收贴片两种剂型,国内上市的口服药物大多合并其他成份的抗晕药物,同样需提早30至60分钟服用,药效持续约6至8小时;贴片则应在行前4至8小时贴在耳后无毛发皮肤表面,药效约能维持3天。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全部转载!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