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差很大 干扰选举
(图/美丽岛电子报提供)
选举将届,各家「民调」纷纷出炉,从学者、专家到关心选情的民众,几乎每天都紧盯结果施加评论,心情随之起伏,各阵营也常依循民调趋势作各种因应。但所有人心中都不免有个疑问:到底「民调」可信还是不可信?
台湾选举出现民调,是由1983年的「增额立委选举」开始的,当时由世新大学教授吴统雄主持、《联合报》主办,作了首次民调推测。当时预估的当选率与一般看法迥异,但选举结果出来却「大爆冷门」,与预估值完全相同。从此,民调成为选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40年来,民调公司如雨后春笋,可信度却逐年降低,以去年九合一选举为例,某家封关民调指台南市长选举是黄伟哲55%、谢龙介19.4%,最后结果却是黄伟哲48.3%、谢龙介43.6%。民调显然转成「民调ㄊㄧㄠˊ」,变成大外宣的选举利器。
众所周知,受访者在民调的表态,未必能化成投票行为,但民调却是催动选票、调整选战策略的重要手段。但民意向来非常难以测度,只要有单一重大事件发生,就极可能造成民意的向背,两颗子弹、反送中的效应就是彻底扭转选情的实例。在此情况下,民调虽让人多所质疑,却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可信而又不得不信,是个相当矛盾的存在。
据学者研究,历来所发布的各种民调,几乎没有一家是准的,而且通常都超过「误差范围」,但每逢选举,各种真真假假、策略性、政治性的民调就铺天盖地而来,对台湾的政治结构,当然是影响非常巨大的。别的不说,就以今年的「蓝白合」而言,如果蓝白统合,则民进党胜算就微乎其微;但白营却坚信其「民调」胜过蓝营,无论如何非当「正位」不可,遂因而破局。
破局后,多数民调急转直下,白营又翻转宣称民调不可信,于是就成了绿、蓝、白三脚督局面,绿营声势居高不下,蓝、白理想中的政党轮替、联合政府乃至内阁制,全都可能如镜花水月。成与败,全系于对民调的解读,平心而论,就是「民调」惹的祸,别无其他因素。
这就出现极其严重的问题,民调好像是无主之物,只要想发布,任何机构都可发布,而法令规定相当疏漏,只说「应载明负责调查单位或主持人、抽样方式、母体及样本数、经费来源及误差值」,却没有订出任何罚责,即便预估值与最终结果相差悬绝,也从来没有任何民调公司遭受非议或惩处,隔年依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故技重施。
当民调成「民ㄊㄧㄠˊ」,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为维护民主及选举公平性,朝野尽速拟订更周延的「民调」发布法令,恐怕是未来的重中之重。(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