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只供英语民族实施 阿拉伯国家不可能

迦萨城被以色列空袭炸毁成废墟。(新华社)

二、三年前,布希政府积极准备侵略伊拉克之际,白宫和五角大厦的高级官员,自觉不太了解阿拉伯历史和文化,也不清楚回教(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民族的关系,他们找了一位精研阿拉伯历史、文化、宗教与政治的老教授,到白宫开课,向布希、钱尼等领导人讲解阿拉伯史和中东问题,大家像学生一样认真做笔记。

这个被称为伊战理论教父的老教授,就是已经八十八岁的伯纳德.陆易斯(Bernard Lewis)。陆易斯原在伦敦大学教书,一九七四年转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近东史讲座教授,对回教、阿拉伯、波斯和鄂图曼帝国,都有专精研究,著述极多,口才又好,学生很佩服他,而他又经常发表时评或上电视接受访谈,知名度很高。九一一事件后三个月内,他就跑了六趟华府,以「国师」身分,向布希政府提供反恐攻伊建议。

哈佛大学政治学者杭亭顿多年前提写「文明冲突」的文章和专书,名震全球学界和政界;事实上,「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词,乃是陆易斯所创发的,杭亭顿借用它,加以更深邃、更具争议性的诠释。陆易斯和杭亭顿的意识形态颇为相似,都是古典的自由主义者,政治立场偏右,也都带有浓厚的「西方至上」的思想。

陆易斯对自己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角色,感到满足和自得。布希的首席政治顾问卡尔.罗夫亲自邀他到白宫做客,钱尼和五角大厦一群高干,把陆易斯的著作和时评,当做圣经来读。陆易斯能够获得布希政府青睐、尊重的原因是,他对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中东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看法,受到布希政府的完全认同,尤其是对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采取强硬政策的主张,尤使布希政府大兴「吾道不孤」之感。和布希并肩入侵伊拉克的英国布莱尔政府,到现在还常向陆易斯请教阿拉伯问题。

六、七十年代,反对越战的浪潮席卷全球时,陆易斯不但主战,而且认为美国政府对越共太过软弱。他对中东问题,亦持鹰派观点,他赞成以武力推翻中东地区的独裁者、反对与伊朗和其他反美国家谈判,九一一之后,陆易斯说,如美国成功推翻海珊政府,伊拉克人民必定会载歌载舞欢迎美军,其情况会比阿富汗首都卡布尔解放时,更加热闹。钱尼即以陆易斯的预言为依据,而公开表示美军一旦打进巴格达,伊拉克人民一定会向美军献花、喝采、欢呼。陆易斯又强调,如伊拉克开始实施民主,则民主政治将会在中东和回教世界,引发骨牌效应。美军入侵伊拉克十八个月以来,事实证明陆易斯的预测,完全不对,美军死了一千人,七千人负伤。伊拉克人民也许愿意看到海珊下台,但对美军占领他们的家园,却是深恶痛绝。

陆易斯是犹太人,也是学界公认的第一流「阿拉伯通」,他认为阿拉伯世界都有一股非理性的「回教徒怒火」。他说,回教文化遭基督教文化压制而式微,以及鄂图曼帝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崩溃,而形成回教世界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大挫折,这种挫折即变成仇视西方的「回教徒怒火」。尽管陆易斯精通回教文化与阿拉伯历史,他的治学态度和理论阐述,显然带有不少西方人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使他对时局的看法,常存偏见与成见。如同作家布鲁玛(Ian Buruma)所说的,陆易斯拥有崇高的学术心灵,可以站在天际高处分析历史与文化,但靠近地面的实务,他就不行了。

去年九月去世的巴勒斯坦裔学者萨伊德,和陆易斯是学术上和政治上的死对头,萨伊德指责陆易斯是一位对阿拉伯文化充满偏见与蔑视的「东方学者」,并称陆易斯以学术为护符,在华推动亲以反巴的政治议程。萨、陆两位大师,曾于一九八二年在《纽约书评》杂志大打笔仗,双方火药味都浓。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萨伊德讲座教授的卡立迪(Rashid Khalidi),亦曾和陆易斯交锋。卡立迪表示,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乃是无知、自大与偏见所造成,像陆易斯这样戴着有色眼镜看阿拉伯世界的学者,为这项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陆易斯并不否认他是以色列游说团的成员,他说他的目的是要以色列更加安全,他认为中东地区只有以色列比较文明、开化,而且享有民主自由。陆易斯最近出版了一本《从巴比尔塔到译员》,里面搜集了过去五十年所写的文章。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盛赞回教,称回教是世界最伟大的宗教之一,丰富了人类的心灵,但在新书里却不见这段文字。在过去发表的一系列时评中,陆易斯曾表示美国不应干预中东事务,中东阿拉伯国家也不可能建立民主政治。他说,民主只是供英语民族实施的。这些论点,反映了陆易斯的思惟、观点和立场,并不一致,且前后矛盾。(摘自2004年9月9日中国时报记者林博文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