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诗剧场 唱响200年香港史

《说吧,香港》由剧场导演黄思农(左起)、诗人廖伟棠、音乐人黄衍仁一起创作,将诗作转换成剧场和音乐。(杜宜谙摄)

音乐人黄衍仁在《说吧,香港》中首次尝试为诗谱曲。(杜宜谙摄)

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昨天揭晓,由挪威作家佛斯(Jon Fosse)获得,他除了是小说家,也是剧作家。剧场导演黄思农在访谈中提及,在剧场里读诗,正是一种美学尝试。

诗是精练的语言,而将诗作搬到戏剧舞台,作不一样形式的转换,则让诗衍伸了另一种魔幻时刻,既能听见诗作也能看见戏。近年有作家罗智成将诗作《迷宫书店》打造成全境式舞台剧,还有剧场导演徐堰铃编导的诗剧场作品《海鸥诗学》,以及再拒剧团作品《说吧,香港》,以香港诗人廖伟棠诗作入戏,由曾获金马奖的香港音乐人黄衍仁谱曲和演唱,戏说香港200年历史,这些作品都为诗作延伸了不一样的想像空间,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诗是另一种乐谱

说起诗作,少不了字里行间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黄衍仁在《说吧,香港》里首次尝试为诗谱曲,他表示,写曲的过程,是另一种深层的阅读,「只是和平常不一样,因为要泡在诗里很久,单单一、两个字的音符,要思考很久。这是我另一种启发,诗好像是另外一种乐谱,有自己的音符和节奏。」

诗作与音乐相互碰撞,带给黄衍仁全新的创作灵感,他表示,虽然诗作和音乐并不是同步发展完成,但是相互碰撞,却也能找到共通点,「跟着诗,我能想像到一些很传统的广东民谣,带有古代音乐的气氛,使用电子音乐呈现,让风格的跨度变得很大,这就是诗的气质,如此吸引我。」

导演黄思农表示,诗的声音性可成为一种叙事方式,「不管是运用什么样的媒材,举凡大声公、喇叭、麦克风等,呈现这样的声音性,在剧场里会是重要的选择。」

此外,将诗作转换成剧场表演,黄思农表示,语言是另外一种挑战。黄思农出生于香港,能说粤语,却是第一次在剧场处理粤语使用,他坦言是一大挑战。

透过诗作读历史

然而,即使是对粤语使用相当熟悉的黄衍仁,他的挑战之一同样也是语言,他表示,作为香港人对于家乡历史不够了解,透过诗作读到了历史,也从中感受到粤语、国语的音韵,「其中有首歌我唱的是国语,剧组还以为我在唱粤语,这是我希望能改善自己的地方。」

原作廖伟棠表示,诗作粤语、华语版本皆有,提供导演选择,而演出时使用国语和粤语交错,是考量角色属性,如:作家张爱玲不可能说粤语,而香港大屿山先民卢亭,一定是说粤语。诗作与剧场,仍是要贴近现实。

黄思农表示,廖伟棠的诗作本身就有很强的叙事特质,「从诗里读到像是一场生命的回顾,像是日志,这样的诗很有剧场性。为此,我没有放太多眉目去编导角色,而是回到诗作本身,如何让音乐和声音的表现变得更丰富。就广义的现代戏剧而言,是一种美学的尝试,透过声音剧场,编织两百年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