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重创光伏电站,受损光伏组件流向何方成业内焦点
被台风“摩羯”吹毁的光伏组件如何处理,是目前光伏回收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日,台风“摩羯”以强大的破坏力横扫海南与广东两省。在这场自然灾害中,作为绿色能源重要支柱的光伏电站遭受重创,大量光伏组件及配套设施受损,引发了行业对光伏设施抗风性能、灾后处理及环保回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根据海控能源(证券代码:833042)9月10日公告,受台风“摩羯”影响,该公司及下属公司出现了部分资产受损(主要为分布式光伏资产)、原材料受潮等问题,对公司的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初步估算影响金额约4300万元。
根据晶科科技(证券代码:601778)9月11日公告,受台风“摩羯”影响,公司下属项目公司持有的广东省徐闻县龙塘4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受到一定资产损失。根据现场初步排查情况,徐闻电站的组件、逆变器、支架、电缆桥架、管桩等设备设施存在不同程度受损,由于所涉场区面积较大,排查工作量大,受损设备数量尚待进一步确定,公司初步预计本次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金额可能超过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的10%。
晶科科技2023年度净利润为3.83亿元。也就是说,此次台风造成晶科科技徐闻电站损失可能超过3830万元。
这是此次台风中海南与广东两地光伏电站受损情况的冰山一角。目前尚未有官方全面统计数据,但网络上的视频与图片显示,多处光伏电站遭受较大冲击。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某些乡镇地区,光伏电站几乎“全军覆没”,资产损失将以亿元为单位计算。
受损光伏组件的流向与回收问题迅速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有光伏组件回收企业老总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光伏电站的主要运营商多为央企和国企,这些企业通常会选择将损失交由保险公司处理,但此过程中的合规性问题不容忽视。如何确保受损光伏组件得到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光伏组件是光伏发电站的核心,主要由玻璃、背板、电池、铝边框、EVA、铜焊带和接线盒等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多数材质,如玻璃、铜、铝、硅、银、镓、铟等均可回收利用。
废旧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流程是,首先由回收商将光伏组件运输至加工处理厂,然后分离光伏组件有价值材料(玻璃、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最后再由下游的金属精炼公司等材料制造商对回收物进行提纯和精炼再次进入市场。数据显示,晶体硅光伏组件中玻璃、钢、铝和半导体材料比重可达90%以上,另外还含有约1%的银等贵金属。
如果废旧光伏组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其所含有的银、铜等重金属元素会通过理化作用逐渐渗漏至土壤中,进而对土壤、地下水等环境介质和植被、动物等生态要素造成危害和污染,直至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从而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
当前,中国的光伏回收产业已初具规模,技术实力逐步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风电、光伏总装机突破10亿千瓦。在电力新增装机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与此同时,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2023年回收光伏组件约10万多片;退役风电回收金属等资源5万多吨。退役风电和光伏循环利用呈现规模化新趋势。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台风“摩羯”的袭击,也是对光伏回收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考验。在追求清洁能源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光伏设施的抗风、抗灾设计,提升工程质量,并加大对光伏回收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前述光伏组件回收企业老总向记者表示,公司正在启动此次台风中受损光伏组件的回收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