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宗教或多元包容?巴黎奧運開幕式演出的「褻瀆基督」風波

巴黎奥运开幕式的演出,因为一段变装皇后与LGBTQ的表演桥段,被认为指涉基督宗教的经典符号「最后的晚餐」,引发了国内外批判。「最后的晚餐」构图是否真的有问题?放到欧洲节庆的历史观念里,以及从图像志的艺术传统——我们又可以怎样重新理解这段开幕表演?

冒犯宗教或多元包容?巴黎奥运开幕式演出的「亵渎基督」风波

7月26日晚上巴黎奥运开幕式的演出,因为一段变装皇后与LGBTQ的表演桥段,被认为指涉基督宗教的经典符号「最后的晚餐」,引发了国内外批判。包括法国、义大利在内的部份天主教人士指出,这段表演侮辱冒犯基督教,类似意见也被政治极右派和保守派以此发出抨击,连带引发有美国赞助商高调宣布撤广告、巴黎奥委会出面致歉表达遗憾。但仔细检讨事件来龙去脉也发现:说要撤广告的赞助商 C Spire 原本就不在奥运官方赞助商名单上,而其他重要的官方赞助伙伴对演出事件并没有反弹。另一方面,引发争议的「最后的晚餐」构图是否真的有问题?放到欧洲节庆的历史观念里,以及从图像志的艺术传统——我们又可以怎样重新理解这段开幕表演?

7月26日登场的巴黎奥运开幕式,以分成12个章节的形式演出。其中第8章「Festivité」(庆典、节庆),一场在塞纳河船只上的表演,有18名表演者登台演出,当中也包括几位变装皇后——像是曾参加鲁保罗变装皇后秀(RuPaul's Drag Race)的知名人物妮基・朵儿(Nicky Doll)。众人成为伸展台上的时尚走秀焦点,而后在镜头前横排成一列,展现出的构图令人联想到名画《最后的晚餐》。在舞蹈、歌唱之中,画面正中央的餐盘揭开、出现了全身涂成蓝色的人物「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象征着欢愉与逸乐。

然而这一段演出却在事后延烧成国际舆论的风波。以充满LGBTQ色彩的表演者,由于呈现与基督宗教相关的近似「最后的晚餐」构图、又加上冒出裸露的酒神唱歌,让一些天主教、保守派人士感到冒犯与不满。

法国主教协会在开幕后隔天对外表示:「这样对基督宗教的嘲弄、戏谑表演,对此感到相当遗憾」。表达抗议的不止有法国在地天主教人士,义大利(特别是梵蒂冈)、美国部分的基督教派牧师,接连透过社群媒体和新闻发声,同感被开幕式的这场演出冒犯。

除了宗教圈之外,风波也在政治圈延烧——法国国内的极右派议员、乃至于义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Matteo Salvini,义大利右翼民粹主义「北方联盟」领导人)都直接抨击开幕式,萨尔维尼在Twiter(现称X)上更是用词激烈:「低俗」、「用侮辱全球数十亿基督徒的方式来开场,实在烂透了」。加入开砲行列的还有马斯克(Elon Musk),直指演出内容对基督徒极为冒犯。

演出与最后的晚餐图画对比,下方的「最后的晚餐」并非达文西版本。 图/美联社

▌惹怒赞助商撤广告?奥运官方赞助名单上没有这家公司

这段「Festivité」在全球网路社群上引发正反意见不同的论战,后续效应又发生美国电信公司 C Spire ,因为反对这段冒犯的演出而公告要「撤掉广告赞助」。不过截至目前为止,非但没有其他广告商跟进撤除,这间所谓的美国网路电信公司 C Spire ,其实也不是本届巴黎奥运的官方赞助商。

奥运赞助商机制依照规模有分列不同等级,依顺位主要分为金字塔最顶层的「全球奥运合作伙伴」(Worldwide Olympic Partners),其次为「高级合作伙伴」(Premium Partners,2020东京奥运时称为「Gold Partners」)、以及「官方伙伴」(Official Partners)和「官方支持者」(Official Supporters)。从本届巴黎奥运公告的赞助商名单中,并没有列出 C Spire 公司。

而在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最重要且权利最多的全球奥运合作伙伴中,包括OMEGA、VISA、Intel、TOYOTA…...等多家龙头大厂,都没有对开幕式演出表达不满或其他意见。上至全球奥运合作伙伴、下到官方伙伴,并没有「赞助商因为开幕演出而撤广告」的情事。微妙的是,《华盛顿邮报》询问 C Spire 公司「具体撤掉哪些广告、投入多少资金」等问题, C Spire 拒绝回应。

尽管如此,巴黎奥运官方或许也没料到事件会如此延烧,也使得巴黎奥运组委会不得不出面说明。

7月28日,罗马尼亚的法国大使馆前,就有人持开幕演出的图板抗议,反对这段「亵渎基督」的表演。 图/美联社

▌巴黎奥运组委会公开「表达遗憾」

巴黎奥运组委会于7月28日的记者会上,对这一系列的争议表达歉意。代表官方的发言人德尚(Anne Descamps)表示,

官方的出面澄清,被认为是为此风波「致歉」。但官方说法存在英文与法文的差别——国际奥委会 IOC 同步出具了这段回应的英文与法文版本文字,在英文中使用的词是「If people have taken any offence we are really sorry」,但是法文原文用的是「désolée」(遗憾),而非承认错误的「s'excuser」(道歉)。不过在英语相关新闻报导里,仍然视为官方态度上采取低姿态的致歉(apologise),风波至此也告一段落。

▌「最后的晚餐」还是「众神的盛宴」?

尽管绝大多数的观众都认为,当天演出的画面确实与《最后的晚餐》极为相似,不过开幕式总监乔利(Thomas Jolly)对此否认,表示「灵感并非来自达文西《最后的晚餐》,而是想透过这段演出社会对于性别多样性、性别认同的宽容」。而且最后加入酒神的角色,与其说是达文西《最后的晚餐》,不如说更像另一个同样被反复创作的主题——「众神的盛宴」(Feast of the Gods)——乔利就公开表示,这段演出的意象是酒神与奥林帕斯山众神的庆典(此处亦呼应了原本的章节名称:Festivité)。

虽然乔利就是总监本人,说法理应最具说服力,不过要说灵感「不是来自《最后的晚餐》」可能只是因应争议的缓解之词。

达文西《最后的晚餐》构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经典,从图像志(Iconography)的角度来看,耶稣坐于中央、左右两侧分别是姿态各异的人物,在达文西以后时至今日,仍是艺术或各种创作会使用的构图布局(参见:〈透视达文西《最后的晚餐》:成就经典壁画的艺术密码〉)。实际上,描绘耶稣最后的晚餐场景,本来就是西方宗教绘画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达文西以前即有无数类似的作品,但达文西的空间感与技法更加纯熟超越,也是其之所以成为经典、反复被模仿或致敬的原因之一。

检视开幕会演出的桥段,人物布局和画面构图上,的确可以直觉联想到《最后的晚餐》,此处似无必要回避。致于被提到更像是「众神的盛宴」,图像来源线索可能是17世纪荷兰画家比勒特(Jan Hermansz. van Bijlert)绘制的《众神的盛宴》,加入了酒神与众神狂欢的场景——当然也看得出来,比勒特在座位安排上与「最后的晚餐」的图像关联。

那么到底是最后的晚餐、还是众神的盛宴?就开幕演出这种「动态性」而非静止画的表演,既可以看到有《最后的晚餐》图像、也可看到转化《众神的盛宴》元素,这些概念都可以并存于这场表演,或许也是其表现用典的技巧和文化底蕴。

「最后的晚餐」是圣经中非常著名的故事,也是西方艺术史上非常热门的题材,直到现代,仍不断出现相关的创作或挪用。其中,达文西从1494年开始创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最为经典,这也是他与《蒙娜丽莎》齐名的代表作。 图/维基共享

17世纪荷兰画家比勒特(Jan Hermansz. van Bijlert)绘制的《众神的盛宴》,加入了酒神与众神狂欢的场景——当然也看得出来,比勒特在座位安排上与「最后的晚餐」的图像关联。 图/维基共享

▌Festivité:狂欢节庆的「颠覆性」

开幕式上还有一个桥段,出现了巴黎圣母院经典人物「钟楼怪人」。如果我们再从钟楼怪人的故事重新思考开幕式桥段,或许可以展开另一个思维——狂欢节庆的「颠覆性」。

在钟楼怪人的故事(包括音乐剧、迪士尼版的动画电影),有一个经典桥段是「愚人教皇」(Le Pape des fous),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成为愚人庆典上的主角,被众人捧成了教皇。这个典故背后呈现的是欧洲愚人节庆典的特性:原本森严的阶级结构,可以在庆典的特殊时间下得以翻转,平民百姓乃至底层贱民,能够反转成为教皇或国王,透过这种角色扮演达到短暂的阶级流动、抒发压力,也是一种对于既定秩序的挑战、颠覆、或是更多可能性的想像。

以此切入开幕式第8章节的「Festivité」,或许可以理解以变装皇后、LGBTQ的角色演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借由狂欢节庆,对既定的性别秩序、甚至是传统宗教价值的颠覆与挑战(总监乔利本人则是强调,这段不是针对基督宗教的颠覆)。

「愚人教皇」里的卡西莫多感慨,就算自己成为了短暂的教皇,却可能得不到艾斯梅拉达的爱——这是属于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苦与无奈;而巴黎奥运开幕上的演出,又是否如期望的,展现出世人对性少数的宽容?答案或许也令人无奈。

在这个「亵渎基督」的风波里,并不乏对于性少数者的攻击,有的来自保守派、或是传统宗教价值的指控,时至今日,对于「异己」的不理解与羞辱仍然存在。所幸时代已非中世纪,钟楼怪人里的大教堂时代已经远去,如今这段开幕式表演所引发的争论、各式见解说法、多样诠释,或许正代表着当代多元可能与价值并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