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40年:西方人眼中的哪吒三太子故事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我发觉近几年华人对传统故事的改写与改编兴趣浓厚,不管是小说、电视剧或电影。 图/《哪吒闹海》剧照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我发觉近几年华人对传统故事的改写与改编兴趣浓厚,不管是小说、电视剧或电影。对博士论文写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中哪吒故事的我来说,除了今年是《哪吒闹海》动画电影40周年之外,中国今年推出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特别有意思,除了Imax级的动画技术之外,本部电影十分细致地将哪吒故事转换成一个新的样貌。电影票房连连创新纪录,也得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陆续在美国及其他国家上映。

从西方的电影评论平台IMDb来看,目前在美国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多多少少还是跟在地的华人有关系。因为哪吒故事在华人地区以外,恐怕很多人听都没听过,因此这部电影对其他观众的吸引力还不是很大。

对博士论文写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故事的我来说,除了今年是《哪吒闹海》动画电影40周年之外,中国今年推出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特别有意思,本部电影十分细致地将哪吒故事转换成一个新的样貌。图为中国河北省有关哪吒等人大战纣王之子的壁画。 图/中国河北省古城寺壁画

但这不表示西方人对华人传统的故事没有兴趣:1998年的《花木兰》就是迪士尼电影中特别受欢迎的一部,最近正在拍摄的真人版在网路也引起热烈讨论。另外,哪吒的故友——孙悟空——自从亚瑟.伟利(Arthur Waley)在1942年翻译改写《Monkey》以后,也逐渐变成较多西方人熟悉的「英雄」。

不过很可惜,哪吒与《封神演义》到现在还没有很多西方人知道。我也是到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的研究所,因为上课要做报告才知道哪吒故事。当时感觉这个故事好陌生:从肉球出生到抽龙筋的残忍、再到换骨肉与追杀父亲的片段,这个故事充满古怪惊人的细节。即便如此,哪吒的故事打从一开始就吸引我的目光,后来也选择明代的哪吒传奇做为博士论文的题目,让我快十年一直不断地追寻、分析哪吒故事的改编。

从肉球出生到抽龙筋的残忍、再到换骨肉与追杀父亲的片段,这个故事充满古怪惊人的细节。哪吒的角色在中国戏剧中颇受欢迎,有许多电视、电影都有哪吒身影。图为曾饰演哪吒一角的男星剧照,由左至右为王宝强、陈浩民、林志颖、梁振伦。 图/各代哪吒剧照

目前有关哪吒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宗教信仰方面。虽然如美国人类学家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或以色列宗教学家夏维明(Meir Shahar)的哪吒论文与专书,也多多少少会提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文本分析,但在他们研究中的哪吒形象,深受如今台湾民间信仰里的哪吒形象所影响,其中哪吒在台湾所象征「儿子抵抗父权制度压制」的角色特别突出。桑高仁与夏维明教授将这个现象联想到「华人伊底帕斯王」来分析哪吒故事。

这些学者之所以会深受台湾的哪吒形象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有在这里比较容易看得到哪吒三太子。欧美如果能看到哪吒,大概只有在台北代表处所请来的电音三太子——但欧美当地人可能只会把他看成一般的吉祥物,而不是神明或拥有威力的将军。大部分欧美人没听过哪吒,虽然他在国外相当有名的《西游记》中也曾出现过,但毕竟只是篇幅不多的配角。

欧美如果能看到哪吒,大概只有在台北代表处所请来的电音三太子——但欧美当地人可能只会把他看成一般的吉祥物,而不是神明或拥有威力的将军。图为2011年电音三太子到美国洛杉矶道奇主场做开场表演。 图/中新社

然而就算想透过《封神演义》欣赏哪吒故事,目前唯一的英文版翻译却有问题,根本没办法吸引读者。在英文译本中,不但避开翻译原文比较难的部分、改以简略转述小说内容的方式,英文的风格也很无聊难看,无法引人入胜。最夸张的是,它将道教的字词改用不适合的欧洲神话名称代替,比如把哪吒师傅「太乙真人」的名字,翻成「Fairy Primordial」,意思是「太乙精灵」。

华人观众已经很熟悉哪吒人物与故事,不管在《封神演义》或《西游记》电视剧丶电影和戏剧中可以常常看到,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上次看到哪吒已是40年前的《哪吒闹海》动画片。

这部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动画电影,在1980年入选坎城影展,后来英国《BBC》购买了其国际版权,在1984年推出了英文配音版《Little Nezha Fights Dragon Kings》。现在很难查出还有哪一些其他语言的版本,但至少还有法文版《Le prince Nezha triomphe du roi dragon》。令人意外的是,《BBC》除了配音以外还重新编辑了片中的音乐,把原片的京剧风格音乐变成像迪士尼那样的童话片音乐。

对欧美人来说,他们上次看到哪吒已是40年前的《哪吒闹海》动画片。英国《BBC》购买了国际版权,在1984年推出了英文配音版《Little Nezha Fights Dragon Kings》。另外还有法文版《Le prince Nezha triomphe du roi dragon》。 图/《哪吒闹海》英文、法文海报

今年正好是《哪吒闹海》的40周年,在华人地区都有相关新闻或文章回顾,但欧美报导似乎兴趣缺缺、几乎没有相关讨论。反而是Amazon或IMDb上的观众怀念起这部童年曾经在电视或VHS上看过的电影。而欧美谈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报导,也只有一半讨论电影内容,另一半主要是好莱坞电影记者媒体如Variety或福布斯的票房分析:这部电影在中国打破了《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与迪士尼2016年动画片《动物方城市》的记录,是否代表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竞争力 ?《好莱坞报导》甚至写《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国发行者Wells Go USA「向中国热门动画电影鞠躬」(bow to Chinese Animated Hit) 。

除了票房之外,西方电影评论家的评价其实还不错,「烂番茄」平台给它89%,福布斯觉得它是「great entertainment」,而《洛杉矶时报》认为这部电影「为美国带来震撼」。《Pandaily》则在美国电影院进行采访,提到哪吒最感动他们的台词:「 若命运不公就和他斗到底。」

《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有在英国上映,《卫报》的记者「享受这种异样的惊艳」,但又觉得这部「像不太可爱的恰奇鬼娃,而额头上有印记,如同一个坏坏的小哈利波特」,似乎不适合太年幼的小朋友欣赏。

《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有在英国上映,《卫报》的记者「享受这种异样的惊艳」,但又觉得这部「像不太可爱的恰奇鬼娃,而额头上有印记,如同一个坏坏的小哈利波特」,似乎不适合太年幼的小朋友欣赏。 图/《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在研究西方人对哪吒的印象时,我也发现一个很不一样的形象:2013年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战甲神兵》(Warframe)原本有很多来自欧洲神话人物,在2015年他们加了Nezha与Wukong。而这个哪吒虽然离原本小说或宗教中的人物很远,但他还保留风火轮、乾坤圈、火尖枪等武器以及双髻的发型。

看过1979年《哪吒闹海》电影的西方观众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看过它的人来说,已经是美好童年回忆。游戏《战甲神兵》的Nezha受游戏玩家的欢迎,而今年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西方虽然不多,但大部分评价也觉得电影好看。虽然西方人在各种媒体对哪吒的印象还不错,但很可惜的,他们不一定会发现这几个哪吒形象其实是属于同一个人物。原因在于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哪吒的名字。

根据哪吒名字的中文发音「ㄋㄜˊㄓㄚˋ」,电影和游戏中的汉语拼音都是Nezha(或Ne Zha)。《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外以中文发音与英文字幕上映,因此观众可以听到正确的发音,但BBC的《哪吒闹海》却把英文配音的发音改成「ㄋㄞㄧㄚ」与法文配音改成 「ㄋㄜㄙㄚ」。《战甲神兵》的官方发音比较像「ㄋㄜˋㄕㄚˋ」。因此很有可能让西方观众混淆,没有发现这几个媒体中的Nezha原来是同一个人物。在reddit讨论板上,就有人刚好在中国看到《哪吒》动画电影后,才发现原来「Ne Zha 就是 Nezha」。

此外,也有不少西方人搞不清楚,哪吒的性别到底是男是女?哪吒因为是孩童的缘故,原本就有中性的性质,但华人观众很清楚他是男孩。欧美的观众并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儿童发型就是双髻,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发型的人比较多都是女性,因此他们常误以为哪吒是女的。巧合的是,Nezha拼音也是北非与阿拉伯地区女性的名字。

哪吒的故事在华人地区一直以来很流行,但他对西方人还是一个很陌生的人物。因此,颠覆哪吒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目前还不能吸引大批观众。但不管是这部电影,1979年的《哪吒闹海》经典或2015年的《战甲神兵》人物,哪吒仍然是特别受欢迎的角色。哪吒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但需要有人穿针引线,将这个故事介绍给外国人,仔细精确的翻译、配音和推广,最好还需要一个正确好看的《封神演义》译本——看华人能不能教西方人哪吒名字的正确发音和他的正确性别。

此外,也有不少西方人搞不清楚,哪吒的性别到底是男是女?欧美的观众并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儿童发型就是双髻,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发型的人比较多都是女性,因此他们常误以为哪吒是女的。 图/《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