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精不是牛奶!省不了多少却会让健康打折!

▲想尝试咖啡,却不敢直饮用,很多人会另外加进糖和奶球,只是奶球里面不见得是100%纯牛奶。(图/取自网路消费中心台北报导

很多人不习惯直接饮用黑咖啡,需要加入糖和奶球,搅拌后才敢一口喝下,只是奶球里面的白色液体真的是「纯牛奶」吗?常用于咖啡、红茶中或淋在果冻、茶冻、龟苓膏上的奶精,其实是用氢化植物油制成,其含有大量人工反式脂肪,会提高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生机率,但这些号称「奶精」、「奶油球」的商品名称,却让多数人以为是用「牛奶」做成的,而小小一颗奶球,100%全牛奶制和非真奶的奶精,价差不到一块钱,却要民众健康打折。

由于国内包装产品名称标示管理松散,导致有业者法令漏洞,将产品名称以「奶油球」、「奶精」等有「奶」的字眼带过,让民众误以为买到「乳制品」。为了遏止业者玩文字游戏,避免误导消费者政府责任把关包装奶精名称标示问题,应从产品名称就能明确分辨牛奶(MILK)与奶精(Non-dairy creamer)的差异

因此在今年7月,卫福部公文规定市售包装奶精品名必须依含奶量明确标示清楚, 1、不含乳者,应于品名后明确加注「不含乳(奶)」;2、乳含量不足50%者,品名后明确加注「非乳(奶)为主」,而法规将于2107年7月正式上路。虽然这项规定虽未能完全区分100%纯奶混合奶(奶粉调和)的类别差异,不过也算是迈进了一大步,但也必须要有强而有力的查核,并且让消费者能充分取得资讯

▲卫福部于今年7月公告「包装奶精」品名标示规定草案,法规将于2107年7月正式上路。(图/卫生福利部公告)回到市场消费面上,台湾餐饮竞争激烈,为了讨好客人店家想尽办法附加点饮料给奶球、免费续杯服务,同时也在拼命思考如何节省成本,然而小小一颗奶球,100%全牛奶制和非真奶的奶精,价差不到一块钱,有的店家会把「成本考量」做为偷懒随便的借口,但真正在乎餐饮品质和健康的话,是不会将不健康的「非真奶的奶精、低含乳奶精」端上桌

在健康意识高涨的现代,对于不健康的东西,例如含有大量人工反式脂肪的「化工非真奶的奶精/奶油球」,就算免费附赠再多,消费者也不见得会买单,而仅管政府开始从标示法规规范厂商,往后就要靠店家与消费者的配合与推动,才能真正改变消费习惯,尤其消费者更要坚持拒绝含大量人工反式脂肪的非奶奶精,勇敢跟店家要求:「请给我100%纯牛奶球;我不要奶精!」自己的健康自己把关,不然最后的输家还是消费者,因为「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